繼續往下講。
食物在小腸里經過充分消化吸收之后,就要進入大腸了。
大腸可以分為三部分:盲腸、結腸、直腸。
與小腸相連的正是盲腸。
提起盲腸來,大家可能沒有太多印象,但說到闌尾,大家都知道。
闌尾就是長在盲腸里的一個空囊。
昨天的時候講了,小腸里是很少有細菌存在的,但到了盲腸,這是各種細菌的天堂,那么人體是如何確保大腸里的細菌不跑到小腸里去的呢?
跟胃與小腸有幽門阻隔一樣,小腸和盲腸之間也有特殊的括約肌,叫回盲瓣。食物進入到盲腸以后,這個閥門就會關閉,這樣食物殘渣、細菌無法逆流到小腸里去。
還是昨天說的,總是不按時進食,管不住自己的嘴,這樣不但小腸越來越疲乏,得不到有效的休息,就連回盲瓣也是一樣疲乏,這里的平滑肌彈性越來越差,閥門關不緊了。大腸里的毒素和細菌就會逆流到小腸。
這些病菌到了小腸以后,就會被小腸吸收進入血液,繼而擴散。因為小腸主要負責吸收消化,它的免疫功能很弱,對于病菌和毒素的入侵,完全招架不了。
所以只有回盲瓣功能正常,才能保證小腸正常吸收,毒素也無法侵襲小腸。
再來看盲腸。盲腸是大腸中最短、最粗的一截。而且盲腸內部還多長出了一個“口袋”——闌尾。
盲腸的生理意義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消化食物中的纖維素。
在遠古時期,人類還沒有馴化野生動物,更多的是以蔬果五谷素食為主,這些食物都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在那個食物并不充足的年代,這些纖維素也是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的。
但隨著人類馴化動物,對肉類攝取的越來越多,五谷蔬果攝取的比例越來越低,盲腸里能夠消化分解纖維素的酶、或者是能夠分解纖維素的細菌,越來越少,最后干脆不再適應盲腸的內環境,盲腸也就逐漸失去了消化吸收纖維素的能力,正是適應了這種進化,人體的盲腸才變得越來越短。
鼠類和兔類這些以草食性為主的動物,至今還保留有很長的盲腸,其目的就是為了消化吸收植物中的纖維。但所有食肉為主的哺乳動物,都不再需要盲腸這個功能了,這是飲食結構決定的。
而正是因為盲腸不再消化吸收纖維素,混雜纖維素的殘渣,在大腸里停留的時間就更短了,不至于便秘的發生。
所以要想預防便秘,飲食上葷素搭配很重要,既要保證足夠的營養,又需要防止殘渣在腸道里停留的時間過長。
而對于便秘的人群,飲食上更要偏五谷和蔬果,很多人說我吃的很素了,但還是便秘,大便干燥,那是因為吃的都是細糧,在加工環節已經把纖維素都去除了,食物里的營養太多了,那么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進行吸收,最后把糞便的水分都吸收干了,大便自然排不出去。
第二是盲腸具有免疫作用,保護腸道免受病菌侵擾。
這一點咱們從闌尾來講,因為闌尾就是盲腸的一部分。
現在有一個觀點很盛行,說闌尾是進化不完全的結果,一點用都沒有,而且一旦發炎還很容易致命。
咱們的腸道內有大量細菌存在,其中多數是與人體共生的有益細菌,這些細菌是組成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部分,當腸道內有了侵入的外來病原體,腸道內的益生菌會把它們迅速消滅掉,不至于讓病菌損傷腸道造成進一步的感染。
而闌尾作為一個盲腸里長出來“的口袋”,正是這些益生菌保留火種的地方,闌尾這種 特殊的生理結構,一個只進不出的死胡同,恰恰成了這些腸道有益細菌的庇護所。
咱們都有過急性腹瀉的經歷,等好了之后,大便就會成型,大家想過這是為什么嗎?
其實就是因為闌尾庇護了這些有益菌,它們在腹瀉后重新構建腸道生態,讓腸道功能恢復正常。
如果把闌尾切除了呢?這些腸道里的有益細菌就失去火種了,一旦腸道的菌群平衡被打破,就很難再恢復了,身體的免疫功能也被打亂,各種各樣的疾病都開始發生。
當然首先表現出來就是腸道功能紊亂,容易腹瀉,著涼了就肚子疼、拉肚子,肚子受涼就發燒不舒服。中醫上管這些癥狀叫脾虛泄瀉、脾胃虛寒,跟脾胃有關系嗎,一點都沒有。是我們不注意飲食、狂喝濫飲、大量使用抗生素、把大腸內環境搞亂了,把有益細菌都搞沒了。
中醫上用附子理中丸、參苓白術散這些健脾祛濕的藥,也不是作用在脾胃,更多的是作用在腸道,幫助我們把腸道內環境建立起來,讓腸道恢復成適宜有益細菌繁殖的環境。
關于腸道菌群的重要性,是接下來重點要講的內容,既然講到盲腸這里,就順便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