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講金匱要略方論。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這個方劑叫麻杏薏甘湯。病人渾身疼,伴有發熱體溫升高,疼痛傍晚和夜間加劇,張仲景把這個病叫做風濕。這個病起因于出汗的時候,感受了風邪,或者是所處的環境寒冷潮濕所致。
那么這個病到底是什么呢?的確按張仲景所言就是汗出受風所致嗎?其實并不全是。
這個病叫風濕熱,過去有一種關節炎發病率比較高,叫風濕性關節炎,現在發病率已經大大下降了。張仲景這里講的就是這個病。
這個病與一種叫A組鏈球菌感染有關。但具體引起風濕熱發病的機制還不明確,而從發病規律也上,也是如張仲景所言,寒冷和潮濕是本病的重要誘因。
大多數人在發病前,都有類似感冒的病史。之所以說類似,是因為很多人都當成感冒了,會出現咽喉干燥、灼熱、疼痛、咳嗽、發熱、聲音嘶啞這些癥狀,這就是鏈球菌感染咽喉和扁桃體引發的炎癥。
但風濕熱并不是鏈球菌直接感染所致,因為風濕熱的發病并不在鏈球菌感染的當時,而是在感染后2~3周起病。
典型癥狀就是發熱,風濕熱發作期發熱率100%,大多數人體溫不很高,以低熱或中度發熱為主,出汗多、晚上睡覺會盜汗,心悸、心率快。
第二、游走性多關節炎這是最常見的癥狀,典型表現為兩個或者更多關節紅腫熱痛,關節活動受限制,受累的關節以腕、肩、肘、膝、髖、踝、足這些大關節為主。
第三是心臟炎,是指心包、心肌、以及瓣膜的炎癥。從病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風濕熱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臟損害,但大多數都比較輕微,少部分風濕熱患者的心瓣膜炎會受到永久性損害,引起慢性風濕性心臟病。
隨著居住環境改善,這個病的發病率已經大大降低,而且癥狀上也更隱匿,或者說由急性發作轉為了慢性遷延性疾病,在臨床上我們還是能遇到很多這樣的患者。
這類患者有什么特征呢?或者說麻杏薏甘湯的主證是什么呢?
第一、關節游走性疼痛,兩處或者多處大關節疼痛,活動受限,這是最重要的癥狀。通俗來說就是全身關節輪換著疼,這是原文里“一身盡痛”的意思,有些同道說是全身肌肉痛,這是不對的。
臨床上單純抓這一點用麻杏薏甘湯的有效率都很高。
第二、患者可能伴有發熱,但以低熱為主,發熱與疼痛并行加重,發熱明顯,關節疼就越嚴重。
第三、關節疼痛有午后和下午加重的傾向,這一點不作為主證,但在問診中要提到,如果患者恰好有這種傾向,處方用藥就更有把握。
為了加深理解,咱們一起來看幾個病例。
例一:張某女,26歲。1982年4月6日初診。病起于感冒風寒熱退后,兩肘、膝、踝關節呈游走性熱痛,夜甚于晝,痛甚難眠,日晡寒熱交作,體溫在37.5——38°C之間,口干不渴胸悶納差。舌紅、苔黃膩。
患者發病起于感冒之后,多關節疼痛,伴有低熱,這就是典型的風濕熱癥狀,處方用麻杏薏甘湯。原方中用薏苡仁半兩,這個量太小,起不到作用,個人猜想過去整理的時候抄錯了,應該是半斤,相當于現在110多克。
例二:白某,男,45歲,初診日期1967年9月3日。腰膝酸痛,右臂酸脹,背拘急1年多,經檢查為“胸腰椎骨質增生,中西藥治療未見明顯療效。
患者有髖、膝、肘關節多發性疼痛,并沒有發熱,因為已經過了急性發作期,轉成了慢性遷延性關節炎,這種情況也是首選麻杏薏甘湯治療,薏仁用量可以少一些,先用二三十克就行。
例三:患者男,36歲,從事辦公室工作。主訴是4個星期來疲勞、乏力,還伴有發熱。經常感到全身各處疼痛。近一個月體重減輕了3 ~4 kg。這些癥狀是漸進性加重,不是突然發生的;疼痛主要發生在關節處,特別是肩部、腰部和膝蓋;過去一周以來夜間盜汗,在看病前3天,夜間出汗濕透了睡衣。
患者肩、髖、膝關節多發性疼痛,同時伴有發熱、出汗多,典型的風濕熱癥狀,還是用麻杏薏甘湯治療。
例四:患者?女?42歲?有風濕性關節炎病史10余年。5天前因汗出受涼?遂周身關節疼痛?曾服阿斯匹林等藥?效果欠佳。癥見周身酸痛?眼瞼及雙下肢輕度浮腫? 雙踝關節腫甚?自覺發熱?午后尤甚?心煩易怒?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滑略數。
大家看這個病例,再回顧“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是不是很容易理解了。
病人出汗受涼之后,關節炎復發,全身關節痛,伴有低熱,午后加重,典型的麻杏薏甘湯證。
通過這四個病例,再進一步總結,只要患者出現多發性關節疼痛,就可以考慮用麻杏薏甘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