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性能又稱藥性: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四氣: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藥性,又稱四性。四氣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是對藥物治療寒熱病證作用的概括。
寒涼藥分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
溫熱藥則分別具有溫里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五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是對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日臻完善。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藥多用治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內經》云:“辛以潤之。”就是說辛味藥還有潤養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補腎等。大多數辛味藥以行散為功,故“辛潤”之說缺乏代表性。
甘:“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并解藥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 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腸滑、遺 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證。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苦:“能泄、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濕、苦溫燥濕、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證。如黃芩、桅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濕,蒼術、厚樸苦溫燥濕,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咸:“能下、能軟”,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證。如芒硝瀉熱通便,海藻、牡蠣消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癥等。
七情配伍:中藥學術語。又稱配伍七情、藥物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藥臨床應用的七種基本規律,是中醫遣藥組方的基礎。除單行外,皆從雙元配用藥角度,論述單味中藥通過簡單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律。
藥物配合應用,相互之間必然產生一定的作用,《神農本草經·序例》將各種藥物的配伍關系歸納為“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這“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都是談藥物配伍關系。藥物的這種配伍應用,有的可以增進原有的療效,有的可以相互抵消或削弱原有的功效,有的可以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也有的合用可以產生毒副作用。或為臨床所宜,或為臨床所忌,這種作用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這就是神農本草經所謂的七情,七情配伍是中藥配伍用藥必須遵循的準則。高度概括了中藥臨床應用的七種基本規律,是中醫遣藥組方的基礎。
就是單用一味藥來治療某種病情單一的疾病。對于病情比較單純的病證,往往選擇一種針對性較強的藥物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如古方獨參湯,即單用一味人參,治療大失血所引起元氣虛脫的危重病證。
就是兩種功效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藥物的功效。如麻黃配桂枝,能增強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像這類同類相須配伍應用的例證,歷代文獻有不少記載,它構成了復方用藥的配伍核心,是中藥配伍應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就是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兩藥合用,輔藥可以提高主藥的功效。如黃芪配茯苓治脾虛水腫,黃芪為健脾益氣、利尿消腫的主藥,茯苓淡滲利濕,可增強黃芪益氣利尿的作用。這是功效不同相使配伍的例證,可見相使配伍藥不必同類。一主一輔,相輔相成,輔藥能提高主藥的療效,即是相使的配伍。
就是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喑啞,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大為緩和,這是相畏配伍的范例。
就是一種藥物能夠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如羊血殺鉤吻毒;金錢草殺雷公藤毒等。相畏和相殺沒有質的區別,是從自身的毒副作用受到對方的抑制和自身能消除對方毒副作用的不同角度提出來的配伍方法,也就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不同提法。
就是一種藥物能破壞另一種藥物的功效。如人參惡萊菔子,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就是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貝母反烏頭等,詳見用藥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若干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