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行當里的一句古話——“是藥三分毒”,道出了藥的復雜和不可輕用性。
中藥自古而來,它是以中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采集、炮制、制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簡而言之,中藥就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并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
其主要來源于天然藥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由于中藥以植物藥居多,故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甚至,有些藥物就是普通食物,比如山藥、浮小麥、山楂、蓮子等。世界上許多地區也都有運用植物治病的傳統,有時西醫也會運用植物或其提取物來治病。但根據以上理論,他們并不能稱為“中藥”。西漢以前是以“毒藥”作為一切藥物的總稱。《周禮·天官冢宰》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的說法;東漢時《本經》 、《內經》已把毒性看做是藥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標志。如《本經》三品分類法即是以藥物毒性的大小、有毒無毒做為分類依據之一,并提出了使用毒藥治病的方法:“若有毒藥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明代張景岳《類經》云:“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偏也。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故曰毒藥攻邪也”。毒藥是藥物的總稱;
毒性是藥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標志,有些藥物性質強烈,作用峻猛,使用后容易出現不良反應,以致造成對人體的不良影響和損害。
毒性是藥物的偏性,即藥性的強弱、剛柔、急緩,利用其具有的偏性來祛邪扶正,糾正機體氣血陰陽之偏頗,以使之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是指中毒劑量與治療劑量比較接近,或某些治療量已達到中毒劑量的范圍,因此治療用藥時安全系數小;二是指毒性對機體組織器官損害劇烈,可產生嚴重或不可逆的后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認為“藥“是治病救人的,而“毒”是致病害命的,這種非黑即白的說法,對中藥及其承載的醫藥文化都有失公允。副作用指應用治療量的藥物后所出現的治療目的以外的藥理作用。嚴格來說,所有的藥,包括化學藥、中藥、中成藥都有副作用。
一治療量,即合乎規范的劑量,不是盲目的大劑量胡亂用藥。二治療目的,多數藥物都是立體多向的,作用于人體會出現多種反應。比如大黃,不僅可以通便,還可活血化瘀,若應用大黃的活血化瘀功效,那么通便的作用就成了副作用。中藥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胃腸反應,比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這是人體正氣的自然排邪反應,非如此不能排出藥毒。傳統認為這屬于暝眩反應,是好現象,有些藥物就是要達到這種反應效果才會好,但現代藥理則全部歸于副作用。瞑眩,語出《尚書·說命》,曰“藥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應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轉反應。還有,中藥的副作用和治療作用有時是相互轉化的,比如桔梗、瓜蒂有讓人惡心嘔吐的功效。如果遇到吃壞了需要催吐的,那它們讓人惡心嘔吐的作用反而成了治療作用。可以肯定,中醫藥幾千年沉淀經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再有現代醫學藥理學毒理學對中藥的研究,其副作用更明確知情。根據WHO的定義,藥物的不良反應是指藥物在常用劑量下,用于預防、診斷或治療人類的疾病或用于調整人體生理功能時,產生的非預期反應。它的核心就是藥物在常用的劑量下,產生的非預期反應,超過了常用量,本身就是中毒量,不在此范疇了已經。中藥不良反應是指中藥(包括中草藥,中藥飲片)及其制劑(中成藥)在正常用法和用量的情況下,產生除治療作用以外的非預期且有害于機體的反應。不良反應的類型包括藥物的副作用,毒性反應,依賴性、成癮性、特異質反應,致畸作用,致癌作用和致突變作用等。古代也有認知,如《淮南子·修務訓》中神農氏“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明張景岳更有“無藥無毒”的說法,認為“即如家常茶飯,本皆養人之正味,其或過用、誤用而能毒人。”- 方證不合:辨證精準,藥物即是治病救命的仙丹,不但無毒,且有良效。反之,若不辨證,或辨證不精,就是毒藥。比如,外感風寒表實證用麻黃,其偏性正好治病。若表虛證而用麻黃,即是有毒。
- 藥性偏性:藥性分寒熱溫涼四種,對證則藥之偏性全部由病來承擔,對身體有益。若不,則藥會傷證。還有藥材未經炮制或炮制不當:如生半夏有毒,而經炮制后的法半夏則毒性大減或甚微。
- 煎煮不當:一般認為長時間煎煮可以減毒,相反情況如:山豆根煎煮時間越長,副作用越強。
- 中藥污染:中藥保管不善引起霉變或種植采收中農藥有機磷污染均可引起。
- 用藥途徑不當:作為肌注用的丹參注射劑用于靜脈注射易發生不良反應。用藥時間過長引起蓄積中毒:朱砂蓄積中毒損害肝腎功能。
- 個體差異:個體對中藥的耐受性差異很大,尤其在病理狀態或疲勞、營養不良時更為明顯。
可見不良反應的內含更為廣泛,涉及的原因結果也更為復雜。溫馨提示:大家在選購中藥制品、中草藥湯劑時,謹遵醫師或藥師囑咐。我是小鷹,致力于為國人提供更通俗易懂,簡單有用的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