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從字面上來可以理解為:冬天得的病,大都是寒的病,需要用熱藥,到了夏天再用熱藥就比較好治;反之,夏天得的病,到了冬天再涼藥就比較好治。并不是冬天得的病,一定要等到夏天來治,也要根據(jù)病人的病癥進行及時治療。寒飲在冬天與夏天都不怎么好治療,還是源于寒飲入體過深。猶如一個觀念深入骨髓了,要改變它那就非一日之功所能改變的。
金匱要略 痰飲欬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第十一條:脈浮而細滑,傷飲。脈弦數(shù),有寒飲,冬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病人的脈像是浮而且還是細的、滑的,
在前面的文章中說過:飲病的脈像都是細的,
脈滑代表病人體內(nèi)有東西,
脈浮代表病人有表熱,
這個病人的表熱還是因為飲阻擋了人體循環(huán)造成的。
有了這種脈像就可以認為這個病人是傷于“飲”的。
病人的脈像是弦而且是數(shù)的,
那么意味意味著病人有寒飲,
在冬天與夏天都比較難以治愈的。
病人的脈像是沉而且是弦的,
那么病人肯定是得了懸飲,
病人會感覺胸部疼痛,
如果是這樣的病癥,
那么可以考慮使用十棗湯方。
十棗湯方:
處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用法: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匕。得快利后,糜粥自養(yǎng)。
芫花藥性:
性味:味,辛(或作苦);性,溫;有毒(或作大毒)。
主治:芫花為行水祛痰要藥,主水腫,水飲,痰癖,利血脈,治瘡毒。
大戟藥性:
性味:味,苦;性,寒;有小毒。
主治:大戟為瀉臟腑水濕要藥,主消水腫,袪痰涎,利大小便,瀉痘毒陷。
對于“飲”大都是因為寒引起的,
因此,肯定會考慮祛寒,
同時“飲”的特性,
需要有祛水或痰的藥物。
這些藥物必然也帶有利水的特性。
在這兒我們也回顧一下《傷寒論》中的十棗湯方的條辯:
傷寒論 第一百六十二條: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鞭滿,引脅下痛,嘔即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通過比較兩者的條辯,
我們會有新的體會。
上述文章只是個人在生活實踐以及學習中的領(lǐng)悟,不免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還請學習愛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見與建議也一并予以給出,本人不甚感激。前后寫的文章中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以參考后者看法為佳。
用藥還需要在中醫(yī)師指導(dǎo)下進行。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請在微信下方點個“贊”或“在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