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是一類和關節有關的常見慢性疾病,由炎癥、感染、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關節炎性病變,炎癥導致疼痛并且會引發一處或多處關節僵硬。臨床主要依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和關節炎的類型進行治療,控制原發病,緩解癥狀是治療關鍵。
關節炎有多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自己的特征。
是最常見的關節炎,骨末端的軟骨被磨損而且被骨刺狀的結構取代,影響負重關節,比如膝關節、臀部和手的關節。多發生在超過60歲的人群中,女性的發病率是男性的2倍。
關節滑膜腫脹、僵硬,最終變形。最常見于年齡在40~60歲的人群,女性的發病率是男性的4倍。另外銀屑病可以誘發一種關節炎,體征類似于類風濕性關節炎。
由關節中的尿酸結晶沉積而引起,最容易發生在大腳趾的根部。男性罹患此病的概率是女性的20倍。另外假痛風和痛風類似,也和關節中的沉積結晶有關,會出現關節炎癥狀,女性比較多見。
會侵犯關節,可能伴有腸炎如克隆氏病以及潰瘍性腸炎。男性罹患此病的概率是女性的4倍。
由關節感染引發。很多細菌都可以成為感染源。受累關節發熱、腫脹、疼痛、難以運動。此病容易發生在小孩和老年人身上。
關節炎包括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關節炎發生的原因與機制有所區別,多數病因不清,可能與遺傳、感染、環境、免疫、勞損等因素有關。
其病因不清,與衰老、創傷、炎癥、肥胖、代謝障礙和遺傳等因素有關。骨關節炎可以分成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的找不到病因,繼發性的在原有疾病基礎上可發展成骨關節炎。病理機制為末端的軟骨被磨損而且被骨刺狀的結構取代。
先天遺傳因素與后天環境因素共同導致其發病,患者免疫系統紊亂,出現自身抗體,導致炎癥性關節炎的發生。
由病原體入侵引起關節感染導致。很多細菌都可以成為感染源,病毒、真菌也會導致發生感染。
病因不明,高尿酸血癥是重要的生化基礎,由關節中的尿酸結晶沉積而引起。
其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感染、自體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
頻繁做使用某些關節的活動,如跟職業相關的頻繁使用固定關節,長期使用電腦工作者易誘發關節炎。
肥胖可能會加重關節負擔,也可以誘發骨關節炎。
女性骨關節炎的發生概率比男性高。
關節炎作為一種高發病率的疾病侵擾著很多人的生活,我國目前估計有1億以上的關節炎患者,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另據統計,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有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80%的男性患有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在我國患病率為0.34%~0.36%。關節炎并非老年性疾病,它可影響所有年齡的人,包括兒童在內。
老年人、肥胖者、長期居住在潮濕環境中的人、關節受過外傷的人、高強度運動者、體力勞動者。
關節炎多發于手、腕、肘、頸椎、肩、腰、膝蓋及踝部等部位,臨床癥狀以關節疼痛、僵硬和腫脹為主,會出現紅腫、熱和功能障礙。
關節疼痛多游走不定,或固定不移,或沉重脹麻。
常由于疼痛及炎癥反應,導致關節屈伸不利、僵硬。
滑膜分泌較多的滑液以潤滑與滋養那些損傷的滑膜組織,會造成腫脹,使疼痛加重,甚至關節難以轉動。
多由于關節誒活動受限,關節附近肌肉得不到良好鍛煉,出現肌力減退,甚至肌肉萎縮。
關節炎一般突然發作,日輕夜重,同時可伴有高血壓、心悸、食欲不振、便秘、失眠、頭痛、腰痛、貧血等癥狀。
肌肉萎縮:關節炎病程長可能導致關節附近肌肉萎縮,重在預防,需要積極進行肌肉鍛煉,進行主動活動和被動按摩結合,并積極糾正原發病。
關節炎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于改善和減輕癥狀、預防并發癥極其重要,出現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功能障礙等不適時及時就診。
當關節出現不舒服、不靈活、疼痛、僵硬、腫脹時,都要及時前往正規醫院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
若在得了急性咽炎或急性扁桃體炎后半個月到一個月期間,出現了對稱性的膝、踝、肘、腕關節游走性的疼痛,并且疼痛的關節有紅、熱、腫、痛等表現,同時關節有壓痛及運動受限,需盡快到醫院檢查。
患者可去風濕免疫科、骨科就診。
目前都有什么癥狀?(如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功能障礙等)
持續癥狀有多久了?
最近有患感染性疾病嗎?
既往有無關節的損傷病史?
之前是否做過相關的治療?
一般通過視、觸、動、量進行查體,來觀察炎癥體征,如是否有發紅、活動受限、關節畸形、關節滲液、腫脹、骨擦音、壓痛等表現。
一般通過血常規檢查,觀察血沉和血細胞計數,判斷是否有感染出現。
一般通過免疫學檢查,判斷是否出現類風濕因子。
通過抽吸關節液,可以對抽吸液檢測觀察,判斷是否出現痛風、感染等。
X片、CT、磁共振成像可用于協助診斷。X線片可以幫助監測關節炎的疾病進展,評估關節損傷;CT檢查可特異性識別尿酸鹽結晶,輔助診斷痛風性關節液;磁共振成像可以判斷和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
關節炎的診斷需根據臨床表現及病史,結合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進行判斷。
多有關節疼痛、僵硬、腫脹、熱和功能障礙等。
血常規中白細胞升高或關節積液出現膿性分泌物提示出現感染;血沉升高和類風濕因子出現提示類型可能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血尿酸升高或關節液中出現尿酸鹽結晶,提示可能是痛風性關節炎。
X線片可發現骨間隙的變窄,顯示軟骨的磨損,也可以觀察到關節骨質增生等,提示出現骨關節炎;CT在受累部位可見痛風石影像,提示可能為痛風性關節炎。
股骨頭壞死、系統性紅斑狼瘡、關節結核等疾病可能也存在關節損害,與關節炎部分癥狀相似,需進行鑒別診斷。
股骨頭壞死患者可出現髖部疼痛及活動受限,與髖關節骨關節炎相似,但其疼痛發作為間歇發作,逐漸加重,休息后可緩解,而關節炎的疼痛往往是持續的慢性疼痛,通過影像學檢查也可明顯鑒別。
系統性紅斑狼瘡部分患者會出現指關節腫痛,容易被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其關節腫痛往往不是首發癥狀,關節外的系統性癥狀如蝶形紅斑、脫發、皮疹、蛋白尿等較突出,血清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等多種自身抗體呈陽性。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無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典型癥狀,且血清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等多種自身抗體為陰性,易進行鑒別。
關節結核有時會出現局部紅腫,與關節炎類似,但其發病緩慢,會有低熱盜汗,偶有高熱,急性炎癥表現不明顯,臨床癥狀上易與關節炎鑒別。
對關節炎要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一般采取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治療目的以緩解癥狀和改善關節功能為主。
關節炎治療周期受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方案、患者體質等因素影響,有個體差異。但大多數關節炎需要長期間歇性治療,并長期持續性養護。
發作期注意休息,減輕關節負擔,緩解期避免關節長時間負荷活動,進行科學的活動鍛煉。
用于減輕疼痛,如對乙酰氨基酚,或選用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吡羅昔康等,對于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對非藥物治療和止痛藥無效患者也可選用透明質酸。也可根據情況選用白介素-1抑制藥和受體拮抗藥,用于抑制炎癥級聯反應,促進軟骨的修復。
可以減輕炎癥和抑制免疫系統,適用于有急性炎癥表現及關節周圍滑囊炎、肌腱炎,包括強的松、可的松,也可以直接注射到病變部位,注意不宜反復使用。
通常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能減緩或阻止類風濕因子攻擊關節,可選用的藥物如甲氨蝶呤、羥基氯喹。
用于控制痛風的形成和預防痛風性關節炎的復發,幫助痛風石溶解。可選用別嘌呤醇、非布司他、苯溴馬隆等。
多用于早中期的關節炎患者,能提高軟骨細胞的修復能力,減少關節軟骨破壞,促使軟骨基質重建。
通常與抗風濕藥物聯合使用,調節機體免疫系統,減緩關節炎癥狀,可選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依那西普等。
內科治療無效時可酌情采取手術治療,對于單關節炎、大關節炎為主的患者可采取滑膜切除術,對于關節骨受到破壞的中晚期患者,在切除滑膜后,還需進行關節清理術、骨矯正術、關節成形術、關節置換術、關節融合術等。
可應用理療如熱浴、蒸汽浴、藥浴等,或嘗試不太劇烈的運動比如瑜伽、太極和氣功,改善血液循環、使肌肉放松,對關節炎患者能起到積極作用。
應當到正規的中醫門診接受治療,采取脊椎指壓療法或者針灸療法,尤其是電針灸療法。此外,還可通過按摩、推拿、熱療等中醫療法幫助緩解關節炎疼痛、功能限制、關節僵直。
關節炎經過有效且規范的治療,能夠減輕或緩解癥狀,減少殘障發生率,一般無法完全治愈,但多數患者可正常生活,需要長期養護。
關節炎多為終生疾病,目前無法完全治愈,部分患者也可以通過手術治療達到臨床治愈,恢復正常活動。
關節炎患者如果護理得當,有效治療,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關節炎病程較長,患者需遵醫囑定期復診。
關節炎患者以日常普食即可,多吃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控制高脂飲食,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少吃辛辣的食物,三餐要八分飽,戒煙酒。
多吃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青菜、韭菜、菠菜、甜椒、柑橘、柚子、獼猴桃、酸棗等含維生素C較多,奶類、蛋黃、動物肝臟、海魚等含維生素D較多,植物油、谷類、堅果、肉類等含維生素E較多。
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瘦肉、大豆制品。
控制高脂飲食,如牛奶、肥肉等,炒菜、做湯也宜少放油;少食寒涼之品;不宜多吃海產品,如海帶、海參、海魚、海蝦等;忌酸性食物和過咸食物,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雞、鴨、魚、肉、蛋等;忌吃過咸的食物如咸菜、咸蛋、咸魚等。
風濕活躍、關節紅腫熱痛時,要忌吃辛熱燥火的姜、辣椒、蔥、羊肉、狗肉之類;痛風患者避免飲酒,避免大量食用肉類、海鮮、動物內臟。
關節炎患者的護理以減輕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功能,監測病情變化,及時對癥處理,控制感染,進行術后傷口護理為主。
發病初期有發熱和明顯的關節腫痛,應臥床休息,減少關節負擔,避免集中病情,癥狀減輕后,適當逐步恢復活動,適度鍛煉,避免跌倒,適時活動關節,并由淺入深進行自行按摩,但注意避免不適當的按摩手法。可做些舒緩手部運動以緩解疼痛,避免并發癥產生。
該病病程長,易出現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患者需保持精神愉快,建立信心,積極配合進行徹底有效的治療,疼痛時可分散注意力,聽音樂、欣賞藝術作品等放松下來。
注意觀察患肢末梢血運情況,并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避免傷口再次受傷。
患者應注意監測關節疼痛的時間規律,在基礎治療和藥物治療后,監測關節癥狀有無緩解、或者關節活動度是否恢復,并及時反饋給醫生。
關節炎的預防以防寒保暖和合理鍛煉為主,并注意有不適時及時就診。
發現有四肢小關節腫痛、早晨僵硬等情況應及時到醫院風濕病專科診治,不要輕信江湖秘方,或自己濫用藥物,延誤診治。
要養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習慣,冬天要戴手套,不要用冷水和化學洗滌劑接觸患處,避免受涼、疲勞與潮濕。
適當從事體育鍛煉,打太極拳、練八段錦、玩健身球、野外郊游等,動靜結合。但應注意運動場地及運動器械的安全,避免受傷。
女性宜少穿高跟鞋,避免體重過重,減肥可減輕負重關節的壓力、增加關節的活動性、防止關節的損傷。
[1]張彩山編著.家庭健康醫療實用大百科[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145-146.
[2]劉瑩.從頭到腳養生一對一[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18:307.
[3]常學輝編著.人體使用手冊[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300-304.
學完,記得簽到哦!
【組隊對抗惰性,一起堅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