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中醫基礎理論》第四版
相關文章:筆記 | 針灸學導論
【經絡系統】
經脈(正經+奇經+經別)+絡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連屬部分(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五臟六腑)
【經絡系統的功能】
1. 溝通聯系:聯系臟腑與肌表肢節、臟腑與官竅、臟腑與臟腑、經絡與經絡。
2. 運行氣血: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3. 信息傳遞:雙向感應傳導。
4. 調節平衡:雙向良性調節。
【正經/十二經脈】
包括手足三陰三陽共12條經脈。
【命名】
按內外:循行于四肢內側面的為陰經,循行于四肢外側面的為陽經(內外與解剖學定義區分;此處取足尖朝前、拇指朝前位),其中陰經屬臟為里,陽經屬腑為表;
按手足:主要循行于手的為手經,行于足的為足經。
外側從前到后:陽明、少陽、太陽
內側從前到后:太陰、厥陰、少陰
(例外:內踝尖上8寸以下,從前到后為厥陰、太陰、少陰)
【走向】
手三陰:從臟走手
手三陽:從手走頭
足三陽:從頭走足
足三陰:從足走腹
【交接】
相表里的手經交接于手,相表里的足經交接于足;
同名手足陽經交接于頭(頭為諸陽之會),異名手足陰經交接于胸。
【作用】
加強了互為表里的兩條經脈的聯系,加強了互為表里的臟腑之間的聯系。(治療時可交叉取互為表里的兩條經脈的穴位。)
【流注】
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而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十二經脈氣血流注始于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手食指端)→手陽明大腸經→(鼻旁)→足陽明胃經→(足大趾端)→足太陰脾經→(心中)
→手少陰心經→(手小指端)→手太陽小腸經→(目內眥)→足太陽膀胱經→(足小趾端)→足少陰腎經→(胸中)
→手厥陰心包經→(手無名指端)→手少陽三焦經→(目外眥)→足少陽膽經→(足大趾)→足厥陰肝經→(肺中)→手太陰肺經
【奇經/奇經八脈】
8條: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陽蹺脈+陰陽維脈(4單4雙)
分布沒有十二經脈規則;
只在頭面、軀干、下肢循行,不在上肢循行;
除了督脈絡腎,其余與臟腑無絡屬關系,彼此之間無表里關系。
【作用】
1. 加強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
2. 調節十二經脈氣血(十二經脈為溝渠,奇經八脈為湖澤);
3. 與肝腎腦髓女子胞等聯系密切。
<督脈>
始于胞中。調節陽經氣血(陽脈之海),反映腦、髓、腎的功能狀態。
<任脈>
始于胞中。調節陰經氣血(陰脈之海),調節女子月經、妊娠等生殖功能(任主胞胎)
<沖脈>
始于胞中。調節十二經脈氣血(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調節女子生殖功能(血海)
<帶脈>
始于季肋,環繞腰腹一周。約束縱行諸經,主司女子帶下、固護胎兒。
<陰維脈>
始于筑賓穴(小腿內側足三陰經交匯處),至咽喉合于任脈。維系聯絡全身陰經。
<陽維脈>
始于金門穴(外踝下),經頭頂至項,合于督脈。維系聯絡全身陽經。
<陰蹺脈>
始于照海穴(內踝下,足少陰腎經),在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陽蹺脈會合。
<陽蹺脈>
始于申脈穴(外踝下,足太陽膀胱經),在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蹺脈會合,之后上行在項部與足少陽膽經會合。
陰陽蹺脈共同司下肢運動,司眼瞼開闔。
【經別/十二經別】
經別:別行的正經。12對,循行于胸腹腔、頭部。
【特點】
離合出入
<離>十二經別多從十二經脈四肢部位別出;
<合>陰經經別與陰經相表里的陽經的經別相合;
<出>淺出體表至頭面部;
<入>深入胸腹腔聯系相關臟腑。
【功能】
1. 加強十二經脈表里兩經在體內的聯系
2. 加強十二經脈與頭面部的聯系
3. 加強體表體內的聯系
4. 加強四肢與軀干的向心性聯系
5. 加強足三陰陽經與心的聯系(足三陰陽經脈屬絡的臟腑均位于腹腔)
6. 擴大十二經脈的主治范圍
【絡脈】
包括別絡、浮絡、孫絡。
【別絡/十五別絡】
經脈除經別之外最大的分支(即最大的絡脈),以別出位置的穴位命名。
十二經脈各一(12)+任督二脈各一(2)+脾之大絡(1)
【功能】
1. 加強十二經脈表里兩經在體表的聯系;
2. 統帥其他絡脈;
3. 加強人體前、后、側面的整體聯系;
4. 滲灌氣血,濡養全身。
【經筋/十二經筋】
【概念】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肌肉關節的體系。
【特點】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多附著于骨和關節。
【功能】約束骨骼、控制關節運動、保護臟腑組織。
【循行】多向心性循行;起于四肢末端,匯聚于關節,布散于胸背,止于頭身(即“結、聚、散、絡”)。
【皮部/十二皮部】
【概念】十二經脈及其絡脈在體表的分布區域;是經氣外達布散的區域。
【功能】防御外邪保衛肌表,反映臟腑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