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jù)五臟和五體的對應關系,肺應主
A. 筋
B. 脈
C. 肉
D. 皮
E. 骨
2.在竅為口的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腎
3.與脾氣相通的季節(jié)是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E. 長夏
答案解析
1. D
【答案解析】 心在體合脈, 肺在體合皮,脾在體合肉,肝在體合筋, 腎在體合骨。
2. C
【答案解析】心在竅為舌,肺開竅于鼻,脾開竅于口, 肝在竅為目, 腎在竅為耳及二陰。
3. E
【答案解析】心氣通于夏,肺氣通于秋, 脾氣與四時之外的“長夏”(夏至一處暑)相通應, 肝氣通于春, 腎氣通于冬。
細目三 五臟與五體、五官九竅、五志、五液和季節(jié)的關系
1.五臟與五體的關系
五體是指脈、筋、 肉、皮、骨五種形體組織。
(1)心在體合脈:指全身的血脈統(tǒng)屬于心, 由心主司。
(2)肺在體合皮:又稱肺合皮毛。
肺對皮毛的作用有二:一是肺氣宣發(fā),將衛(wèi)氣外輸于皮毛,以發(fā)揮其“溫分肉,充皮膚,肥胰理,同開闔”及防御外邪的作用;二是肺氣宣發(fā),將水谷精微和津液外輸于皮毛,以發(fā)揮其濡養(yǎng),滋潤的作用。若肺津虧、肺氣虛,既可致衛(wèi)表不固而見自汗或易患感冒,又可因皮毛失養(yǎng)而見枯槁不澤。
皮毛對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一是皮毛宜散肺氣,以調節(jié)呼吸。二是皮毛受邪,可內合于肺。故治療外感表證時,解表與宣肺常同時并用。
(3)脾在體合肉:指脾氣的運化與肌肉的壯實及其機能發(fā)揮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4)肝在體合筋:筋依賴肝血的濡養(yǎng),才能運動靈活而有力。能耐受疲勞,并能較快地解除疲勞,故稱肝為“罷極之本”。
(5)腎在體合骨,生髓:髓分骨髓,脊髓和腦髓,皆由腎精化生。腎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稱骨髓。脊髓上通于腦,腦由髓聚成,故稱“腦為髓海”。腎精的衰減,不僅影響骨骼的發(fā)育,而且也影響脊髓及腦髓的充盈。故 《素問.蘭秘典論》說:“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齒與骨同出一源,亦由腎精充養(yǎng),故稱“齒為骨之余”。
2. 五臟的外華
內在臟腑精氣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強弱。可顯露于外在相應的體表組織器官。
心之華在面;肺之華在毛;脾之華在唇;肝之華在爪;腎之華在發(fā)。
3.五臟與五官九竅的關系
(1)心在竅為舌:又稱心開竅于舌,精心之精氣盛衰及其機能常變可從舌的變化得以反映。因而觀察舌的變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脈及藏神機 能是否正常。另外,《素問。 金醫(yī)真言論》有“南方,本色,人通于心,開竅于耳”的說法。
(2)肺開竅于鼻:鼻為呼吸道之最上端,通過肺系(眼睛、氣管等)與肺相連,具有主通氣和主嗅覺的機能。鼻的通氣和嗅覺機能,都必須依賴肺氣的宣發(fā)運動。喉為肺之門戶,主司發(fā)音。有賴于肺臟的溢養(yǎng)與肺氣的推動。若各種內傷或過用,耗損肺津、肺氣,以致聯(lián)失滋養(yǎng)或推動,發(fā)音失常,出現(xiàn)聲音嘶啞、低微,稱為“金破不鳴”;若各種外邪襲肺,導致肺氣宜降失常,抑郁不暢,出現(xiàn)聲音嘶啞、重濁,甚或失音,稱為“金實不鳴”。
(3)脾開竅于口:指人的食欲、口味的運化密切相關。脾的經(jīng)脈“連舍本,散舌下, 舌又主司味覺,所以,食欲和口味都可反映脾的運化機能是否正常。
(4)肝在竅為目:目為視覺器官,具有視物的機能,故又稱“精明”。目之所以能視物辨色, 依賴肝血之調養(yǎng)和肝氣之疏散的協(xié)調。《靈樞·大感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 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 為約束。”后世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五輪”學說, 為眼科疾病的辨證論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5)腎在竅為耳及二陰:耳是聽覺器官,耳的聽覺靈敏,與腎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臨床常以耳的聽覺變化,作為判斷腎精及腎氣盛意的重要標志,故說腎開竅于耳。二陰,指前陰和后陰。前陰是指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陰是指排泄糞便的通道,都與腎精、腎氣及腎陰、 腎陽的關系密切。
4. 五臟與五志的關系
情志活動由臟腑精氣應答外在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所產(chǎn)生,臟腑精氣是情志活動產(chǎn)生的內在生理基礎。
(1)心在志為喜。《靈樞·本神》 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愁憂恐懼則傷心。”
(2)肺在志為憂(悲)。悲憂皆為人體正常的情緒變化或情感反映,由肺精、肺氣所化生。過度悲傷或過度憂傷,又可損傷肺精、肺氣,或導致肺氣的宣降運動失調。
(3)脾在志為思。思即思慮,屬人體的情志活動。思雖為脾志,但與心神有關,故有“思出于心,而脾應之”之說。
(4)肝在志為怒。怒是人在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情志變化,由肝血、肝氣所化。一般來說,怒志人人皆有。一定限度內的情緒發(fā)泄對維持機體的生理平衡有重要的意義,但大怒或郁怒不解, 對于機體是一種不良的刺激,可引起肝氣上逆或肝氣都結的病機變化。
(5)腎在志為恐。恐,是一種恐懼、害怕的情志活動,由腎精、腎氣對外在環(huán)境的應答而產(chǎn)生,人人皆有。過度恐懼可傷腎精、腎氣,出現(xiàn) 二便失禁,甚則遺精、滑精等癥。
5. 五臟與五液的關系
五液包括涎、 淚、 汗、唾、涕,這些都是人體官竅正常的分泌液, 其生成和代謝,又都依賴于臟腑的正常生理活動才得以進行。
(1)心在液為汗:心主血脈,血液與津液同源互化,故又有“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之說。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與調節(jié)。
(2)肺在液為涕:鼻涕由肺津所化,由肺氣的宣發(fā)運動布散于鼻竅,有潤澤鼻竅、防御外邪、利于呼吸的作用。肺津、肺氣的作用是否正常,亦能從涕的變化中得以反映。
(3)脾在液為涎:涎為口津,即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氣化生并轉輸布散。涎具有保護口腔、潤澤口腔、助食物的咀喝和消化的作用。
(4)肝在液為淚:淚由肝精、肝血所化。肝開竅于目,淚從目出,有濡潤、保護眼睛的作用。
(5)腎在液為唾:唾,即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由腎精化生,有潤澤口腔, 滋潤食物及滋養(yǎng)腎精的作用。
6. 五臟與季節(jié)的關系
五臟和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通應。
(1)心氣通于夏。夏季氣候炎熱。在人體則心為火臟而陽氣最盛,同氣相求,故夏季與心相應。
(2)肺氣通于秋。時令至秋,暑去涼生,草木皆調。人體肺臟主清肅下行,為陽中之少陰,同氣相求,故與秋氣相應。
(3)脾氣與四時之外的“長夏”(夏至一處暑)相通應。長夏之季,氣候炎熱,雨水較多, 天氣下迫,地氣上騰,濕為熱蒸,蘊釀生化,萬物華實,合于土生萬物之象,而人體的脾主運化,化生精氣血津液,以奉生身,類于“土愛稼墻”之理,故脾與長夏,同氣相求而相通應。另外,脾氣通于四時,又稱脾主四時。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提出脾主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表明四時之中有土氣,而脾不獨主一時。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養(yǎng);心肺肝腎的生理機能,賴脾氣運化及其化生的精微物質的支持。脾氣健運,則四臟得養(yǎng),功能正常 發(fā)揮,人體康健,正氣充足,不易得病,既病也 易于康復,即所謂“四季脾旺不受邪”。
(4)肝氣通于春。春季為一年之始,用氣始生,自然界生機勃發(fā),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體之肝主疏泄,其氣升發(fā),惡抑郁而喜條達,為陰中之少陽,故與春氣同氣相求面相通應。
(5)腎氣通于冬。冬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jié),一派霜雪嚴凝,冰凌凜例之象。自然界的物類,則靜謐閉藏以度冬時。人體中腎為水臟。有潤下之性,藏精而為封藏之本。同氣相求,故腎與冬氣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