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多地陸續產生本土病例,多省市呼吁“非必要不出省不離市”,多個旅游景區也相繼關閉,我們那根倦怠的弦又被拉緊了...
這兩年“提高免疫力”的話題熱度一直不減,隨著這波疫情的強勢反彈,又一次引起大眾重視。
面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敵人”,有人感慨:要是有一種能夠自動研發新藥的機器就好了,出現一種新病毒,就能馬上研制出一種新藥,保護我們自己。
其實這樣的機器早就出現了,那就是我們人體本身。當病毒侵襲時,我們能依靠的只有自身的免疫力。但為什么每個人免疫力有強有弱?
其實上天是不太公平的,有的人天生身體素質好,有的人從小就體弱多病。中醫有“腎為先天之本”的說法,認為這些區別是先天精血遺傳決定的。
但是上天又是公平的,因為后天的生活環境與習慣可以彌補先天不足的缺陷。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可以通過調理后天的脾胃功能來彌補。
先天因素只是決定身體素質的條件之一,實際健康情況看的還是后天的調養。譬如一個桶,桶的大小決定了能裝多少米,這是先天因素,但是實際桶里裝多少米,看的就是后天的因素。
《黃帝內經》把人體患病的原因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因素,例如四時天氣的變化,細菌,病毒等外邪侵襲;另一類是內在因素的影響,飲食不節,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精神情志的變化或者過度沉溺于某種情緒中,都會導致內傷。
現在的人不愁吃不飽穿不暖,而是吃得太好了,整天膏粱厚味魚肉蟹蝦;古代人過勞傷脾,現代人上下樓有電梯,出門汽車代步,久逸傷脾。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人脾胃差的由來。
人體自身小環境的陰陽平衡,以及這個小環境與自然界大環境之間的協調。人體失去平衡,需要藥物來讓人體恢復正常,而藥物也需要通過脾胃才能進入人體發揮作用。如果脾胃虛弱,那么吃什么都沒用。
人體對抗疾病,如同作戰,后方要向前方輸送各種軍需物資,才能確保前方打勝仗。脾胃就是向全身各個器官輸送各種各樣營養物質的中堅力量,是保證身體其他機能正常運轉的基石。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一遇到緊張情況腸胃就會不舒服,或者感覺腹痛。一有痛感就跑廁所,大便后仍然會有排不盡的感覺,去醫院檢查又查不出具體什么病,這其實是功能性胃腸疾病。
癥狀上可以表現為腹痛,腹瀉,腸鳴音亢進,往往因為情緒波動而發作,尤其是從事緊張腦力勞動的群體尤其多,特別是在現在夏季,人們貪食冰飲,而食物又非常容易變質,稍有不慎腸胃病就會找上門。如何調養我們的脾胃呢?
市面上五花八門的保健藥粉藥丸,大多都打著能提高免疫力的口號,但其實要提升自我免疫力的關鍵一步就是要養好我們的脾胃,三個好方法記得收藏。
一、食療
二、穴位按壓
三、膏方調理理:
本期分享專家
章諳鳴 主任醫師
門診時間:隔周日下午
上海市普陀區中醫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消化內鏡室主任,從事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
擅長中醫藥傳統治療慢性脾胃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等癌前病變、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食管、結腸炎、結腸息肉、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