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3年﹐朝鮮已開始大量鑄造銅活字印書。制法先用黃楊木刻字﹐翻成砂模﹐注入銅液成字。中國明代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年)﹐在無錫﹑常州﹑蘇州﹑南京一帶曾廣泛應(yīng)用銅活字印書。清雍正四年(1726年)﹐武英殿曾用銅活字印行《 15世紀末16世紀初,銅活字印刷在中國南方一帶開始流行。 宋代畢升首創(chuàng)的泥活字印刷術(shù)是我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享譽世界。以后,又出現(xiàn)用木、錫制成的 活字版印刷書籍。明代,銅活字印刷比較普遍地得到應(yīng)用。無錫華氏、安氏兩家的銅活字印書最有名。明弘治三年(1490),華燧(1439~1513)首次用銅活字印成《會通館印正宋諸臣文集》50冊,后又印行《錦繡萬花谷》,《百川學(xué)海》等書,保存了不少古籍。 清代康熙末年內(nèi)府已有銅字,印了幾種天文、數(shù)學(xué)書籍。雍正六年(1728)用大、小兩號銅字,印成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1萬卷、64部,每部 5020冊。這部保存完整的最大的 類書,一直是中外學(xué)者重要的參考書。民間銅版有江蘇吹藜閣印本,比內(nèi)府銅字更早。嘉慶十二年(1807)臺灣總兵武隆阿刻銅字,印《圣諭廣訓(xùn)》。造銅字最多的要算福州林春祺。他化銀20多萬兩,用21年時間,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雇工刻成大小銅字40多萬個,楷法精美,印有清代顧炎武《音論》、《 發(fā)明于宋代的根據(jù) ①元代科學(xué)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于盔內(nèi),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這是中國關(guān)于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元初人所說的近世當然是宋代,說明用錫活字印書是在宋代。由非金屬活字到金屬活字,是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藝上的重大改革。 ②清藏書家孫從添(1769-1840)在《藏書紀要》(18lO)中載:“宋刻有銅字刻本、活字本”。明明確確說明宋代有銅活字本。 附2、按照韓國的文獻記載,朝鮮銅活字名為“鑄”字,13世紀開始鑄字印書。記載稱:1234年晉陽公(宰相)崔怡(1195-1247)在江華島用鑄字印成《詳定禮文》28本。崔氏于1239年重雕鑄字本《南明征道歌》,既是重雕,意即此鑄字本還早于1239年,其時間后于畢升活字印刷約200年,今失傳。韓國現(xiàn)存最早鑄字本是1377年清州牧興德寺印的金屬活字本《白云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jié)》,現(xiàn)存巴黎國立國書館。 附3、銅活字印刷在中國為什么沒有替代雕版? 一、制作一套銅活字耗資巨大,對于私人投資來說回報率低。 二、適合活字印刷的油墨研究沒有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