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加羚羊角的鑒別作者:新疆巖蜥
先簡單介紹一下賽加羚:學名Saiga tatarica 賽加羚俗稱高鼻羚羊,體型中等,體長1.2~1.7米,尾長7.6~10厘米,肩高75~80厘米,體重36~69千克;背部黃褐色,臀部、尾、腹部白色,夏毛短而平滑;冬毛色淡、濃密且長;四肢較細;僅雄性具角,角長20.3~25.5厘米,淡琥珀色,具明顯的環棱;鼻骨高度發育并卷曲,內布滿毛、腺體和粘液管;在每個鼻孔中均有一特殊的具粘膜的囊,可使吸入的空氣加熱并變得更加濕潤,同時也與靈敏的嗅覺有關。體長100~150厘米,肩高63~83厘米,雄性成年體重37~60千克,雌性29~37千克。雄性具角,長28~37厘米,基部約3/4具環棱,呈琥珀色。因鼻部特別隆大而膨起,向下彎,鼻孔長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曾廣泛分布于蘇聯伏爾加河下游哈薩克斯坦,中國的準噶爾盆地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帶。
賽加羚羊有3個滅絕亞種,目前僅存2個亞種:1俄羅斯亞種 2蒙古亞種而我國的準格爾亞種種群已經滅絕
俄羅斯亞種:俄羅斯里海以東、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羅斯賽加的數量從1998年開始,種群數量迅速下滑,當年只有62萬頭,1999年40.3萬頭,2000年僅剩17.8萬頭,而2001年估計只有10萬頭左右,根據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學會2006年的野外調查,全球野外僅存2萬只左右,目前數量不明確
準格爾亞種(滅絕):曾分布于新疆的準噶爾盆地西部博爾塔拉河流域,上世紀初,僅新疆就有賽加羚羊近30萬只,到1962年底絕滅。
蒙古亞種:分布于蒙古國西部目前數量3240只左右
人們通常所說的名貴藥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
原產新疆準葛爾盆地,目前市場上的羚羊角主要來自哈薩克斯坦與外蒙古,基本都是走私入境,走私路線分別是哈薩克斯坦-新疆-內陸或外蒙-內蒙/新疆-內陸
現在說說賽加角
1賽加角的解剖結構 賽加羚自出生的第一個冬天開始長角,第二年為2齡,但角齡為1齡,角長4-5厘米,淺黑色,無節;第二年開始角的發育逐漸完善,到夏季出現第一突起;3齡前的角為幼角,俗稱小角,角細直微彎,帶幾小節,角髓占全角的1/2;成體的角髓占到全角的1/2;老成體占到全角的2/3
2賽加角的保存時限
新角:當年獵取的新鮮角,色澤潤,無裂,血絲鮮紅,有腥味,
隔年的角,由于水分流失較色微黃,血色漸枯,味失,重量開始變輕,
3-5年的角,較色萎黃,表面出現裂痕,血色銹色,完全無味
10年以上的角,顏色黃,裂痕明顯加深,起皮
幾十年的老角,一目了然
角的一些明顯的特征
1髓孔:髓孔是角在生長過程中形成的,角是由角基形成的角質聚合而成,生長過程中新的角質環形包裹中部骨質髓,所以在角的中部會出現一條貫通全角的髓芯,牛羊羚也是如此
2血絲,血絲是較在生長過程中的第二資源供給通道,與一般的牛羊不同,賽加的血絲如同角質的竹絲紋,由角基或中部角質髓沿角絲筆直向上,環繞在角髓孔周圍。在淺色的牛羊角中也可以見到.
但是區別在于牛羊角或彎或扁,而且遠粗與賽加,故加工出來的珠子中的血絲成片狀
3色澤,新鮮角的色澤紅潤或乳白,外表微黃,血絲隱約可見,角尖黑色。如同上一帖說過的:隨時間推移色澤漸黃
4大小:1齡角長度3-4厘米,較多為黑色,無節或單節;2齡角5-8厘米,角尖黑色,微彎,帶有3節;3齡角10-12厘米,發育基本成型,有5節;3齡以上的角發育逐漸緩慢,角節以每年兩節遞增,角漸粗。
俄羅斯亞種角最大可達38厘米
蒙古亞種角稍細直
上面幾張照片里已經標明賽加角的一些特征
1髓孔
2血絲
3色澤
這些前面已經提到過了,與羊角的區分在于
1角髓是否在中心
2血絲是否呈環形分布
3色澤,色澤是最容易誤導人的
4雜質,雜質在賽加中很少見,多見于羊角,牛角也少有,但是牛角色澤單一,血絲粗大片,角色透亮琥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