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易解《三十六計》之二十四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一、計名:“假途伐虢”從歷史故事中概括而出。春秋僖公二年,晉侯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并把他消滅了,虢國公丑逃奔到周朝的首都洛陽。僖公五年,晉軍從虢國回軍,經過虞國時,乘其不備,發動突然襲擊,輕而易舉地把虞國消滅了。
二、解語:對處在敵我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當敵方脅迫它屈服時,我方要立刻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擴展進去。按照坤卦的原理,此計只能由大國強國來施用;弱小卑微的國家,說什么“出兵援救”是沒有人會相信的。
三、易解:
1、“困,有言不信”,是澤水困卦的卦辭,困卦的卦畫是(010 110)。即以卦辭為占,以彖辭解釋卦辭。
2、困卦卦辭為:“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意思是說:困卦象征困窮,能求得出困之道,則必亨通。大人占得此卦,雖處困境,但能堅守正道,所以吉利,沒有災難。處于困境時,所說的話不會見信于人。
“彖曰:困,剛
3、困卦何以象征困窮:從卦形上看,上卦為兌(110),下卦為坎(010),兌為陰卦,其爻卻陰少陽多;坎為陽卦,其爻卻陰多陽少;象征陽被陰掩蔽,有受困之象。又,九二陽爻,被初六、六三陰爻包圍;九四、九五陽爻,也被上六陰爻覆蓋;象征君子被小人所困。
再從經卦所象征的性格性質看,下卦坎為險,上卦兌為悅;身處險境仍然自得其樂,只有堅守正道的君子大人才有此胸襟。有大胸襟者必能成大功業,所以君子大人歷困境也能履險如夷,吉祥而沒有災難。只不過眼下畢竟受小人之困,說話不能見信于人,所以應當隱忍,保持沉默。
4、困卦的本義為困窮,其對立義便必為脫困。是始終困窮還是始困終脫,主要在于是否遵循易道——用現代話說就是指導思想和方式方法是否正確。正因為這樣,“困”這個不太吉利的字眼,才會是個亨卦。
5、困卦上兌下坎,坎為己,兌為敵。處于多國之戰中,兌之三個爻可分別象征不同的國家。此卦大人占吉,大人指九五、九二兩個居中剛爻。大人又可引申為大國,九五與九二兩陽不相應,表明兩個大國之間爭權奪霸,互不相容。可是,卦名之為“困”,是因為兌為陰卦,坎為陽卦,剛伏于下,柔覆于上,剛被柔掩,所以為“困”。
既然剛為我方,處于困境之中的必是自己。而且五爻為君位陽位,九五居之,中正而當位;二爻為臣位陰位,九二居之,雖居中而不當位;臣不敵君明矣。幸而,兌畢竟是陰卦,九五乃陰中之陽;坎為陽卦,九二乃陽中之陽,其陽氣較九五更盛。
再者,正因為九二不當位,其奮發之氣便分外凌厲,其盛陽之氣也必然要朝上升騰,越來越旺。這就提醒占卦人,不要因眼前的困境而氣餒,應當積極采取行動,先發制人,促使陽氣上升。只有這樣,才能改變陽被陰掩的局面,解脫困境。
6、戰略方針既定,就要考慮具體的戰術了。外卦九五、上六相比,陰陽和諧,沒有沖突,而且,九五也不敢貿然登上第六位,否則便成陽亢了。九五與九四兩陽不相比,可見外卦中直接受到九五爻霸王之氣威脅的,便只有九四陽爻了。九四與六三陰陽相比,與初六陰陽相應,表明九四本來就有與我交好之心。此時要抓緊機會,向九四表白雙方如何的同仇敵愾,應當結為聯盟。但九五與我,他強我弱,光是口頭表白,解決不了九四的恐懼心理;必須全力出兵相助,才能使九四與我傾心與我交好。我軍進入九四,便意為著我方盛陽之氣上騰。等到九四醒悟過來,已是羊落虎口,悔之晚矣。九四成了我方的地盤后,集九二、九四二陽之力攻打九五,那九五之位,也就指日可待了。
7、“假途伐虢”是個典故。春秋時,虞、虢二國比鄰,都靠近晉國。晉國久有吞并此二國的野心,于是采用了荀息的戰略,先用名馬、寶玉買通了虞公,讓晉軍借道虞國去攻取虢國。晉滅虢后,回軍途中,住在虞國,順手就把虞國也給滅了。這個典故,說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如何用計滅掉兩個小國的事,不存在“兩大之間”這種關系,所以與解語之意不盡相符。作為計名的“假途伐虢”,在這只是象征一箭雙雕,用一計滅兩國。然而,原來意義上的“假途伐虢”,也能從困卦中推演出來,只不過要用困卦的象辭來占。
“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意思是說:上卦兌為澤,下卦坎為水。二水并流,澤中的水都漏到下面的坎中,澤中缺水,草枯魚死。因而名“困”。君子處此困境,應當舍棄性命以行其志愿。
8、按照彖辭的解釋,困境是由于下卦的剛被上卦的柔所掩蔽而造成的;按照彖辭,困境是由于上卦的澤水漏到下卦坎中造成的。如果是后一層含義,那么處于困境之中的就是敵人,而不是我方,九二、九五兩陽不共處。表明我方想登上霸位,急于吞并九五。九四與初六陰陽相應,與六三陰陽相比,表明九四會不顧唇齒相依之利害關系,而與我方親近。初爻象征自己的根基,引申為國庫,陰爻則象征女色財帛,暗示要用國庫中最珍貴的東西去買通討好九四。九四、初六原本相應,自然一拍即合。此時我假道九四去攻九五,盛陽之氣直貫而上,勢不可擋,等滅了九五,回頭收拾九四,不過舉手之勞。
四、按語:借別的國家的道路去打仗,不是靠花言巧語所能欺騙成功的。除非這個國家處于這種狀況:不是受到一方的威脅,就是受到雙方的夾擊。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必然用武力來逼迫他,我方則用不侵犯他的利益來誘騙他,利用他僥幸圖存的心理,迅速地把力量擴展進去,控制整個局勢。這樣他勢必不能夠保住陣地,所以不需要進行戰斗就能把他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