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是人體天然藥庫,而要控制這個天賜的寶藏,只要明白12經絡運行原理就行了,這是經絡學說的要素。-
12經絡上面有三百多個穴位,沒必要都記住,你只需按下法往下學,就容易多了。-
1.先熟悉一下12經絡的名稱:-
手少陰心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
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
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
2.為什么要這樣稱呼?-
這12條經絡分別連12個臟器,用相連的臟器命名。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個胸腹,心包是保護心臟的一塊區域,如果身上哪不舒服,就看哪條經絡經過此地,一對應就出來了。從12經絡的排列上看,是分為兩組,一組是按手足分,另一組是按陰陽分。-
按手足分是手及手臂上有6條經絡,足、腿上有6條經絡。-
按陰陽分是手臂的內側、腿的內側各有3條陰經;手臂的外側、腿的外側也各有3條陽經。-
少陰、厥陰、太陰、太陽、少陽、陽明代表什么呢?它們是代表陰氣的重與輕,陽氣的強與弱。-
少陰陰氣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內側的最里面。-
厥陰的陰氣比少陰輕,但又比太陰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間。-
太陰的陰氣最輕,就排在最外面。-
太陽是陽氣最足的,像中午的陽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側的最外面。-
少陽比太陽的陽氣要弱,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所以排在外側的中間。-
陽明又比少陽的陽氣要弱,像黎明初現的陽光,就排在外側最里面。-
為什么將陰、陽細分到這樣呢?就是讓你在使用經絡時隨時注意陰陽的平衡。這個平衡既包括經絡與經絡之問的陰陽平衡,也包括身體與經絡的陰陽平衡,還包括經絡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身體與經絡的陰陽平衡是要你根據身體的強弱去選擇經絡。比如身體弱的,最好先選擇陽經按摩以補足正氣為主,陰經要等正氣補上了,再去碰它;身體好的,則陰經、陽經都可以按摩。-
經絡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是與四季的溫度有關。夏天陽氣最旺盛,就是身體虛弱的人,在這個時候也可以去疏通陰經了。陰陽平衡的理論還可以用在按摩時的手法上,如陰經的按摩最好是用補法,陽經的按摩可以用瀉法。-
3.什么是按摩的補與瀉呢?-
一般來說,順看經絡按摩為補,逆著經絡按摩為瀉。-
按摩時力度輕的為補,力度重的為瀉。-
按摩時間短的為補,時間長的為瀉。-
按摩范圍小的為補,范圍大的為瀉。-
4.需要把三百多個穴位都記住嗎?-
「以痛為俞」就是說疼痛的部位就是按摩的穴位。你知道自己患有心臟病,就可以在相應的心經和心包經上沿著經絡慢慢地按壓,去感受,如有的地方酸痛,刺痛,麻木,發酸、發脹,那么,按摩的重點就放在最痛部位,把病灶揉開、揉散,甚至拔罐、艾炙、敲打都可以,越是痛感明顯的,越要堅持多刺激此處,疾病很快有好轉。-
明知道心臟有病,可在這兩條經上按壓時并沒有明顯的痛感,這時,你左右兩只手臂上都要去摸,因為人體經絡左右都是對稱和一致的,但患病時左右經絡的反應并不完全一樣,痛感明顯的就代表著病偏向于哪一邊,說明這條經絡的氣血不足,反應遲緩,冶療以食療為主先,補足氣血,同時在這條經絡上慢慢摸,看是否有硬塊,是否比別處微微凸起,然后重點搓揉這個部位。只是死記了所有穴位,但忽視了最痛的那一點,治病效果不會好。-
先從足太陽膀胱經開始,因為這條經的陽氣最足,治療范圍最廣,最常用的一條經。膀胱經的起點在眼角的睛明穴,上行過額至頭頂,行頸后、后背、大腿后外側,小腿后側至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止。共有67個穴位,是人體中最長、穴位最多的一條經絡。
當膀胱經從頭走到了腳的至陰穴后,流動沒有停,而是穿過小腳趾從腳心的涌泉穴上行。這時經絡又有了新的名字--足少陰腎經。-
腎經是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沿足心及下肢內側后緣上行,穿過腹部到達胸部,與下一條經絡手厥陰心包經相連。-
從膀胱經到腎經的走向,我們可以看到:-
1.經絡是是有方向地流動的,膀胱經是從上往下,腎經是從下往上。-
2.膀胱經和腎經是完全相連的一條經,只是在小腳趾的外側至陰穴處將其分開了,走在人體的外側是膀胱經,走在人體的內側的是腎經。正因為這一陽一陰的經絡其實是一條相連的經絡,所以刺激膀胱經,腎經就會有反應;刺激腎經,膀胱經也會有反應,稱之為“互為表里”,所連的臟器--腎臟與膀胱也就互為表里。-
3.膀胱經是陽經中陽氣最足,而腎經是陰經中陰氣最重的,符合了中醫陰、陽平衡的特點。-
4.膀胱經走在前,腎經走在后,膀胱經是腎經的源頭,所以在膀胱經上進行的針灸等疏通方法,就能促進膀胱經向下流動的力量,反過來推動了腎經,滋補腎臟。-
而在腎經上進行針灸的時候,腎經運行快了而膀胱經沒能及時跟上,就會出現空缺、中斷。這就是只按摩腎經時,病人往往會出現氣虛的原因。-
與膀胱經相連的是手太陽小腸經。它起于小指外側的少澤穴,沿著上肢外側后緣上行過肩分為兩個分支,一個從頸上面頰,到耳,到眼睛大眼角的睛明穴與膀胱經相連,另一個進入鎖骨,入胸腔,最后到達心臟。-
這條經絡走在手臂的外側,屬于陽經,與膀胱經是相連的,是陽經與陽經相連,組成一條長長的、完整的太陽經,小腸經在前,膀胱經在后。小腸經是膀胱經的源頭,當膀胱經不舒服時,就會有頸椎病、腰痛、腿痛時,除了按摩膀胱經以外,按摩小腸經同樣有效,而且效果更好。-
小腸經又與手少陰心經相連。心經起于心臟,它有幾個分支:一支向下通向小腸,一支向上沿著食管上行至眼睛,另一支上行于肺部,在腋下出來,沿上臂的后緣行至手腕的內側,到小指內側的少沖穴,然后走向小指外側的小腸經的少澤穴,再往上循行。-
這是一條陰經轉變為陽經的經絡,是陰經在前、陽經在后的一條相連的、互為表里的、長長的經絡。所以按摩心經不但能治療與心經相連的心臟、小腸、肺、食道、眼睛等處不適,還能推動和滋養小腸經,按摩它既能冶療頸椎、腰椎、腿的疾病,又能治腎臟的疾病。-
頸肩、腰有病,摸手臂外側的小腸經就會有明顯的痛點,再去摸與之相表里的心經也會有瘀堵、疼痛的感覺,所以這時就要從源頭上疏通手臂內側的心經,從腋窩處往下輕輕搓至小手指,然后再沿著小手指的外側向上搓至手臂的外側,遇到哪里有痛點,就在哪里多揉揉,這樣就可以治療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這4條經絡上所連著的所有臟器的毛病。-
這4條經絡一路走過來,形成了表里相連的兩組長長的經絡,它們起于心中,在人的四肢繞了一圈后又將腎經推向了腹部,推到了胸。-
哪條經絡在胸中與心經相連呢?-
這就是足太陰脾經。有人會問,一個是少陰,一個是太陰,好像在陰陽上已不能做到平衡了,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一會再說。-
與膀胱經相連的腎經走到胸中后,就與手厥陰心包經相連,是陰經與陰經的相連,可它們一個叫少陰,一個叫厥陰,名字不一樣,陰氣的程度不一樣,經絡走到這里,好像與剛才在四肢繞了一圈的作用與關系不一樣了,為什么呢?因為當經絡一路走過來,走到腎經時已經很虛弱,所以一般不去按摩腎經,按多了就會瀉氣,這時,進入了腹部、胸部的經絡需要休息一下,補充能量,然后換條經絡繼續出發,去進行下一次的四肢大循環,所以補氣作用最強的丹田穴在腹部,而通過腹部的就是循環回來的、已經很疲勞的腎經、肝經和脾經。-
通過腹部的還有一條經--足陽明胃經,但其走向與腎經、肝經、脾經的從下向上的運行方向不同,是從頭穿胸、穿腹再走到腳的,胃經也需要在這里一次補充能量,促使向下的力量更加有力,加強脾胃的消化能力。-
下一輪的四肢大循環,就從腎經傳遞給心包經開始,它是走在四肢內側中間的一條經絡,所以與它相連的是走在手臂外側中間的手少陽三焦經,又與走在腿外側中間的足少陽膽經相連,膽經則是與走在腿內側中間的足厥陰肝經相連,這樣就又形成了一組完全相連、互為表里的經絡,最后又是將肝經推向小腹,推向胸中,去休息、補充能量,換一條線路繼續前進。-
最后一輪運行的4條經絡是肝經在胸、肺傳遞出的手太陰肺經,具體的循環順序是: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
所有病都能在經絡上找到-
其實12條經絡是分成3組大經絡,這3組大經絡分別在四肢繞了一個大圈后又重回到腹部、胸部,這樣記憶就容易了。你只要分組去記,記住一組里的4條經絡,記住這4條經絡相連的臟器都叫什么名字,只要這4個臟器里的一個生病了,你就從這4條經絡的源頭,也就是從胸走向手的手臂內側的經絡上開始尋找痛點,搓,拍,打,刮,去理順它。這樣不但效果好,而不會復發。-
體內循環的3組大經絡又是誰先誰后呢?-
第1組:走在外側,是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
第2組:走在內側,是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
第3組:走在中間,是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
另外,用經絡冶病要選擇好時辰。人與宇宙是息息相關的統一整體,人體實際上是宇宙的一個縮影,自然界的一切變化都與人的生命活動緊密相關。-
一天24小時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都與12條經絡相對應,如下表。-
第一組:-
時辰時間經絡-
寅 3:00~5:00肺經-
卯 5:00~7:00大腸經-
辰 7:00~9:00胃經-
巳 9:00~11:00脾經-
第二組:-
時辰時間經絡-
午11:00~13:00心經-
未13:00~15:00小腸經-
申15:00~17:00膀胱經-
酉17:00~19:00腎經-
第三組:-
時辰時間經絡-
戌19:00~21:00心包經-
亥21:00~23:00三焦經-
子23:00~1:00膽經-
丑 1:00~3:00肝經-
時辰與經絡相對應的意義是什么呢?
「氣血迎時而至為盛,氣血過時而去為衰,瀉時乘其盛,補則隨其去,逢時為升,過時為闔」,原來這12條經絡是按時間的順序,就如潮汐一樣,流動到哪兒,哪條經絡就「漲潮」了,這時這條經絡里的氣血最為旺盛。所以醫家喜歡在特定的時辰,去疏通在這個時辰氣血最旺盛的經絡,或在此時藥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經絡、臟腑,時辰的關系。-
將這12條經絡分3個大組,這樣,用時辰治病就變得簡單了。-
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出現不適,最好在早晨或上午按摩與治療。-
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出現不適,最好在中午或下午按摩與治療。-
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出現不適,最好在晚上按摩與治療。-
就拿一個胃不好的人為例。可以在早晨醒來后,或是上午的時候,先在手臂外側的肺經、大腸經上找痛點,然后再到腿上的胃經、脾經找痛點,依次慢慢地搓揉。-
頸肩酸痛、腰不好的人,可以在中午或下午的時候,先在手臂內側的心經、小腸經上尋找痛點,慢慢地搓揉,然后再到你疼痛的頸子、腰處進行按摩疏通。-
肝臟不好的人,最好是在晚上,先在手臂中間的心包經、三焦經尋找痛點,進行搓揉、疏通,然后再到腿外側的膽經和腿內側的肝經上尋找疼痛、不通的地方進行按摩。-
氣血足的人,在疏通經絡時手法稍重些,對疼痛、瘀堵的部位可用拍打或刮痧的方法。而氣血虧的人,在疏理經絡時就不用著急,按摩的力要輕,選的穴位與痛點也要少點,最好選擇每一組經絡的前兩條經絡(手臂上的經絡)進行按摩,排在最后的經絡(腎經、肝經、脾經)都盡量少去碰它們。-
弄懂了這些,你就可以在補氣血、去寒濕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素質,根據不同季節和時辰,有針對性去疏通瘀堵的經絡。只要運用得當,每人都能將經絡運用自如。-
「丹田」,它如同體內的核反應堆,能量極大。當修煉到一定的程度后,丹田部位會形成一股熱氣流,聚之有形,散則無形,它會在人體前后的正中在線的任、督二脈上運行。-
當氣流在任督二脈運行一周后稱為「小周天」,任脈對全身的陰經有總攬的作用。任脈所經過的丹田,是男子貯藏精氣,女子維系胞宮的地方,又稱為「生氣之源」;而起于后正中線的督脈有「督促」作用,又因督脈循行于脊髓里,直接連結脊髓、腦,所以與人的精神、意志、思維有很大的關聯。任督二脈同時與全身的各個臟器相通,當真氣充足時,這些五臟六腑就都可以直接得到滋潤。-
任、督二脈的功能就是「腎」的功能。腎為「先天之本」,胞胎的形成始于腎,因此有「未有此身先有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經之根」。腎的功能有:主精,主生殖,主命門火,能溫照全身,主骨,主髓,主生血,主水,主納氣等。-
自古有很多修煉內功的心法,都能生氣、養氣,其實就是去打通小周天以及以12經絡為主的大周天,用修煉來的內功滋養身體,推動經脈的運行,保證生命的持久。太極拳、五禽戲等,也是通過舒緩的氣功運動來疏通經脈。-
-
經絡的觸診-
指腹的感覺察知經絡和經穴的異常反應。此法簡便易行,準確實用(是針灸臨床不可缺少的診法之一)。-
方法:循經觸摸,體表見熱、腫,彈性強,壓痛顯著,皮下硬結等,可知為經氣實;體表溫度低下,無彈性,按之酸麻不痛,陷下等,可知為經氣虛。-
觸摸時,見有硬結、壓痛、敏感、快感的反應點,此點即為病穴。壓痛強烈,多屬實癥;壓有快感,多屬虛癥。病穴有助于明確診斷,刺灸病穴常獲良效。-
觸診的順序:背俞穴、募穴、部穴、原穴、絡穴、特診點、過敏點和過敏帶等。可疑病經要詳細觸診。-
十二經病的觸診要點:-
肺經:肺俞、中府、孔最、膏盲、尺澤。-
肺經實熱時,胸椎1-3旁開0.5寸處有壓痛,滑肉門和大巨亦有壓痛。肺經氣不暢時,膻中有壓痛。肺經虛寒:風門和大杼有酸沉感。咯血或便血:孔最有壓痛,或壓時有酸沉感。經氣虛衰時,膏肓呈高腫或彈性、皮溫低下。-
大腸經:大腸俞、天摳、溫溜、曲池、合谷。-
經氣實熱或排泄障礙時,曲池、肺俞、天樞、騎竹馬有壓痛。經氣郁滯時,大巨有壓痛。腸炎時,手三里、上巨虛、天樞壓痛明顯,皮溫高于鄰穴。慢性腸炎時,皮溫低下,觸有快感。-
胃經:胃俞、中院、梁丘、足三里、豐隆。-
胃經有實熱:中院、梁丘有壓痛。胃酸過多:巨闕、不容呈壓痛。胃經虛寒:按壓中脘、足三里有舒服感。胃潰瘍:胃俞、與其外側有過敏點,再按壓臀端時,壓痛放散至膝以下者。胃痛劇烈:天宗有明顯壓痛,按之可止痛。-
脾經:脾俞、章門、地機、大包、脾俞。-
消化不良或運化失常時,脾俞、章門、大包均有壓痛。血行失和:脾俞呈現繃緊或壓痛。脾熱、經氣阻滯:地機穴有明顯壓痛。脾虛作脹:脾俞穴按之酸沉或皮溫低下。-
心經:心俞、巨闕、陰郄、少海。-
心經火旺:心俞內側有壓痛。心臟瓣膜疾患:巨闕發脹,心俞外側至膏盲處有過敏點。經氣虛、功能低下:三陰交、水分、腎俞均有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