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內容
時間:
2019年3月19日20:00-21:00
討論傷寒條文:46條、47條、48條、49條、50條
精彩發言
各位老師、同仁們好,《傷寒論》是一部經典,幾千年來塑造了幾多名醫,書中的每一個條文、每一個方子都意義深遠,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導我們臨床實踐,讓我們在臨床中能夠如魚得水,為了提高自己的醫學水平、造福百姓這一共同目標,我們今晚是聚在一起,共同探討書中的每一個條文,以期獲得仲師的真傳。
我們逐條討論,先討論46條,請大家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
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nǜ],衄[nǜ]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貓貓:
本條講“表證仍在”,結合患者癥狀,可確定為麻黃湯證。服藥后的反應是眩瞑反應,是久病欲愈之征。“陽氣重”指的是津液積蓄過多。
“鼻衄解外感”一說,我心中一直存疑。直到半個多月前,我外地的一位朋友說她兒子感冒發熱時從來都不去醫院,只要等到孩子一出鼻血,感冒立即就好。我這才相信“鼻衄解外感”的說法。
林利城:本條重點討論傷寒致衄的特殊現象及機理。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當用麻黃湯,太陽傷寒八九日不解,說明陽邪郁遏日久,此時即使用麻黃湯發汗,由于邪氣頑固難除,故只能使表邪得以“微除”。麻黃辛溫發散,和陽郁之熱劇烈交爭,兩熱相斗,表面上熱勢更勝,于是熱擾心神而發煩,陽氣沖逆而目瞑。如果熱勢進一步加重,則會迫血妄行,溢而為衄,往往伴隨鼻衄,陽郁之邪,得以外泄,表病亦可得解,故原文稱“衄乃解”。
林佳明:
這條主要論述太陽傷寒證,雖然多日不解,但只要是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等脈證存在。
屬于太陽傷寒,還是要用麻黃湯以發其汗。
寒邪閉表過重,服用麻黃湯使表邪得到微除,而麻黃湯的辛溫助熱反而導致心煩,目瞑,甚至是鼻衄
陽邪郁閉過重,陽熱破血妄行。
燕子:設血中熱度太高,雖服麻黃湯后,表證略輕,然以陽熱太甚之人,驟得麻黃升發之力,郁熱必上沖于心而發煩,上沖于腦而目為之瞑,甚為顱骨為開,血從骨縫中溢出,從闕上下走鼻孔,是為衄,衄后其病方解。所以然者,血熱太勝,不能悉從皮毛散故也。
47、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nǜ]者,愈。
貓貓:
郝萬山:衄也稱“紅汗”,有解表邪的作用。
林利城:這個條文是和上次討論的第46條的補充,重點仍討論傷寒證致衄的問題。邪氣隨衄而解。
林佳明:這條提示的太陽傷寒,表實證,自衄者愈,邪有出路。
肺主皮毛,開竅于鼻;表被邪閉,營衛之氣淤積很有可能從鼻竅破出,跟肺的功能有關系。
肖春宏:自衄,說明正氣足。若虛,就不會自衄。
燕子:至如血之熱度最高者,雖不服麻黃湯,亦能自衄而愈。
48、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fú]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貓貓:
“二陽并病”提太陽病未解,陽明病隨之而生(自微汗出、不惡寒)。陽明病當下,“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這時候只能發小汗,先解表后攻里。
若患者沒有上述癥狀,只是面色發紅,這是陽氣怫郁在表,是不得小汗出的緣故,與陽明病無關。可用小汗方解表,也可以熏法發汗。
若是發汗不徹底的表實證,陽氣怫郁不得外越,當汗出卻無汗,則患者會出現:躁煩(表實不解,化熱擾心),不知痛處(盡有一身盡痛的癥狀),按之不可得(沒有固定痛點),短氣(氣上不來),但坐(只能坐著,躺著就氣上不來)。繼續發汗就可以了,宜大青龍湯。
脈澀是氣血運行不暢,乃本虛標實的脈象。患者陽郁在內,脈象應浮、應緊、應實,甚至可能會滑,何以呈澀?有人說陽氣郁閉、壅滯得太厲害了,所以脈澀。此論存疑待考。
林佳明:
講表里相傳,由表傳里,或者傳半表半里,續自微汗出,這是陽明病的一個外證的反映。續自微汗出,這是陽明病的一個外證的反映。
表不解的現象,這是陽氣怫郁在表,還是不解的現象,這是陽氣怫郁在表,還是不得汗出的一種問題,解之就是小劑的(發汗藥),大家對澀脈的理解,比較統一在經氣不利,氣血郁滯。
林利城:
本條論述太陽發汗不徹,可能出現的兩種轉歸。汗出不徹,可能是藥力不夠,也可能是將息不得法,導致兩種情況,一種是部分邪氣傳入陽明,形成太陽陽明并病,以續自汗出、不惡寒為熱入陽明的特征。表里同病,不可單用下法,應該先解表再攻里,或者是表里雙解,表證部分傳里,表證已不重了,故小發汗即可。還有第二種轉歸,即病仍屬太陽,邪氣怫郁在表,所以出現面色緣緣正赤、煩躁、不知痛處、短氣但坐、脈澀等脈癥。短氣是表氣不暢,肺氣不利的表現,脈澀也是表氣不纏,經氣不利的表現,表氣仍在,仍當發汗解表,表氣已部分解除,邪氣不重,故“如此可小發汗”即可。個人覺得可考慮桂枝麻黃各半湯。原文第23條:“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燕子:
續自微汗出,不惡寒是陽明外證,這不是胃中有燥屎,邪熱上熏腦部,心神無所寄托而作譫語的腑實證,如果太陽癥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可用桂枝加葛根湯。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fú]郁在表,當解之熏之,太陽發汗不徹,熱欲泄不得,必郁而上浮,視病者之面,赤色漸次增加,較之微汗出不惡寒者,證情殊異,治法不同。但需荊芥、防風、紫蘇。蟬衣等味,煎湯熏期頭而,陽氣之內郁者,當從汗解。
49、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貓貓:
脈浮數為表證,當發汗解表。醫生誤用下法,傷及里氣,故心陽虛而心悸,患者必然尺脈微弱。此時宜補里虛,里實后則津液自和,得自汗而愈。
燕子:脈浮數,未經發汗,宜麻黃湯。已經發汗,宜桂枝湯。如下之則為逆,變證百出。
林佳明:脈浮數,病在表有熱,當用發汗解表,醫者誤用了下法。那么第一表仍不解,第二虛其胃,第三津液不利+胃虛則為水飲,身重——水飲+表不解,心悸—飲逆(胃虛中不制下)+表不解。治溢飲者,當發其汗,這是法則,下文這個“不可發汗”不是隨便說的。
身重,醫者就要發汗,這個發汗劑一般是麻黃劑為主的,而仲師告誡不可(單純的)發汗,可以讓他汗,前提是在健運胃氣制化水飲的基礎上調和營衛而令汗出,既然是調和營衛,那么我們就知道這會是個桂枝湯為方根的方子,但是桂枝湯都是脈浮緩為主的,這個脈是尺脈微,這是(胃)里虛,需要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上養胃氣的藥,不但養胃氣,還要補中制下制化水飲才行,那么就加了生姜甘草湯,去補中制下溫化水飲,養胃氣補津液,既然已經傷津液了,更要知道有制約的解表了,傷寒論中微脈都是主里病,不是加附子就是加人參。
50、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貓貓:
“脈浮緊”為表實證,同時有身疼痛的癥狀(津液充斥體表),宜發汗解之。若是尺脈遲(存疑),則提示患者津虧血少,雖然也有身疼痛的癥狀,仍不可發汗。此處是鑒別診斷。
“尺脈遲”主里寒證,雖然也不可以發汗,但與“血少”關系不大。所以我個人認為這里應該是“尺脈細”或者“尺脈弱”。
燕子:尺中脈遲,與前條尺中脈微正同,尺中主下焦,亦為胞中血少而不可發汗,此亦在“奪血者不可發汗”之例。此麻黃湯證,因營氣不足,而不可發汗者也。
林利城:
脈浮緊,身疼痛,是太陽傷寒證,當用麻黃湯發汗。尺部脈遲,是經脈氣血不暢的表現,因尺脈主陰血,遲象示不足,所以尺中遲為營血不足之象。血汗同源,營血不足,雖有表證,亦不可汗。因汗耗營血,更傷其正。是有虛象,故不能發汗。
林佳明:
一,文意。脈浮緊者:寸關尺三部脈浮緊的外感病。邪有六淫,太陽病有多種,但從能量角度,實際只分寒熱兩種,熱性的脈浮數,寒性的脈浮緊。因此,此處“脈浮緊者”實際是概括寒性的一切太陽外感病。
法當身疼痛:依據發病規律,應當身體疼痛。前面已經多次分析,本病內傷在陽,外感寒邪,經脈凝澀不通,因此,理當身體疼痛。
宜以汗解之:適宜用麻黃湯發汗解除寒邪,打通經脈凝澀。
假令尺中遲者:假設尺部脈像滯澀的病家。此處“遲”,不是指遲脈,而是對滯澀脈象的描述。滯澀是陽虛陰氣不足的脈象,因為陽虛又陰弱,自然血流滯澀。若是陰虛陽盛,血流暢通,自然之下感空,是虛脈。
不可發汗:不能用麻黃湯發汗。
何以知然:為什么說是這樣呢?
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因為“滯澀”脈象,反應榮氣不足,血虛的緣故。發汗法的原理是:通過振奮心陽,增加血流量,在太陽經層面,通過發汗和正氣驅趕,使病邪隨汗液一同排出體外。現在榮血不足,汗源不充,不可發汗。若強行發汗,不但不能排邪,反而加劇陰虛,引寒邪入里,產生變癥。
二,診斷意。本案是仲景說教條。和四十九條并列。前條是界定太陽溫熱病的判斷、病機、治療原則,本條是界定太陽傷寒病的判斷、病機、治療原則。或問:邪有六淫,外感病有多種,為何仲景只講兩端?答曰:邪雖有六淫——寒、風、熱、濕、燥、火,實分寒、熱兩端,太陽寒證脈浮緊,太陽溫熱脈浮數,故仲景只講兩端,且提綱語只說“脈浮數者”、“脈浮緊者”,以示概括,不言六淫病名。
本案的學術價值有四。
其一,確定寒性太陽病診斷的兩個重要標準:脈象浮緊,癥狀體痛。
其二,確定寒性太陽病的治療原則:以汗解之(汗解)。
其三,寒性太陽病滿足汗解的條件:榮血(汗源)充足,三部脈都浮緊;若尺脈滯澀,表示榮血不足,不可發汗。
其四,明確陽盛陰虛的脈象是虛脈,原因是陽盛血流則通暢,陰虛則指下感空;明確陽虛陰不足的脈象是澀脈,原因是陽虛則血流不暢,陰虛則更加滯澀。
各位老師、同道們,今晚我們就討論到這里了,感謝大家精彩的討論,期待下一次的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