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最常見的類型是肝陽上亢型,臨床主要表現為頭脹、頭痛、口干苦、面紅、性情煩躁、失眠、便秘、尿黃等。
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的人癥狀嚴重常會有后腦痛,同時還會伴有惡心和惡吐的癥狀。如果經常頭疼,而且比較劇烈,可能是高血壓惡化的表現。女性比較明顯的癥狀是蹲久了會有眩暈的感覺,還會伴有耳鳴,耳鳴持續的時間長,睡眠質量也不好。
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時間久了還會出現氣血流通障礙,造成經絡阻滯。引發一系列的其它疾病,像冠心病,糖尿病,還有心力衰竭,高血脂,甚至出現腦梗死。
《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嚴重高血壓如果控制不好,有時會發生腦梗,出現偏癱等肢體和語言活動障礙,形成危癥。
為了避免“血之與氣并走于上”所造成的后果,高血壓患者要避免情緒波動,不可隨意動怒,否則會導致血壓急劇上升,引發腦溢血。
治療高血壓的方劑有很多,對于這種類型的高血壓,以平肝潛陽為主。
今天介紹一個只有兩味藥的降壓方,這個方子脫胎于《證治準繩》中的鉤藤湯。這兩味藥也是治療高血壓的常用搭檔。
鉤藤15克,牛膝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周為一個療程。
具有平肝熄風,引熱下行的作用。
區區兩味藥是怎樣降壓的,來一起看看他們到底有什么作用。
鉤藤,清·陳其瑞《本草撮要》載“功專息風降火”,“驚癇眩暈”。《本草綱目》:“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暈,皆肝風相火之病。釣藤通心包于肝木,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鉤藤,瀕湖謂治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皆一以貫之。”
葉天士最善用鉤藤,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有70多個方劑都用到鉤藤,主要用于眩暈和各類風證。
鉤藤熄風降火早在陶弘景《名醫別錄》中就有記載,這和今天的降壓不謀而合。
《本草匯言》中言鉤藤“但久煎便無力,俟他藥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頗得力也。”和牛膝共用時,要先煎牛膝,煎得差不多了,加入鉤藤煎十分鐘左右即可,時間久了,藥效就散失了。
鉤藤飲上述用量如果效果不明顯,可增加至60一90克。
據文獻報道,有人單用鉤藤30克,加水100毫升,煎煮10分鐘,早、晚2次分服,30天/療程。治療高血壓病175例,降壓療效及癥狀療效的總有效率分別為77.14%和78.9%~88.4%。
用鉤藤20克,剪碎,布包(加一點點冰片),每日晚睡前加溫水泡腳30-45分鐘,要不斷加水,以保持水溫,10天/療程。有效率達82%。
牛膝,《開寶本草》:“療傷中少氣,男子陰消,老人失溺,補中續絕,填骨髓,除腦中痛及腰脊痛,婦人月水不痛,血結,益精,利陰氣,止發白。”
《本草衍義補遺》:“能引諸藥下行。”《本草》云:“男子陰消、老人失溺及寒濕痿痹腰腿之疾不可缺也。”
牛膝能引藥下行。味苦酸,歸肝經和腎經,其性苦降。所以,能引血下行,讓上逆的氣血重新歸于平靜。肝陽上亢的高血壓一般都有腎虛,牛膝還能補腎。如果有瘀阻用川牛膝,如果腎虛用懷牛膝。
二藥合用,清上引下,肝腎同治,共奏平肝熄風之功。
鉤藤配牛膝,這個藥對,在名方天麻鉤藤飲中也被用到。
天麻鉤藤飲出自《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也是用來治療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煩躁易怒,失眠焦慮,肢體麻木的方劑。臨床被許多老中醫廣泛應用。
天麻鉤藤飲:明天麻9克,鉤藤(后下)12克,石決明(先煎)18克,山梔、黃芩各9克,川牛膝12克,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水煎服。
天麻、鉤藤均有平肝熄風之功。天麻甘平柔潤,長于養液平肝熄風,因熄風止痙力較強,歷來視為治暈要藥。尤宜于虛風內動、風痰上擾所致的眩暈、四肢麻木、抽搐等。
鉤藤甘微寒,長于清肝熱、熄肝風,宜于肝熱肝風而致的驚癇抽搐等。二藥相須配對,平肝熄風之力倍增。二者配伍,可用于肝風內動、風痰上擾之頭痛、眩暈、眼黑、手足麻木。中風半身不遂,言語不利。
天麻熄風止痙,平肝潛陽。本品甘平柔潤,獨入肝經,有養液平肝熄風潛陽之功,素有定風草之稱。為治風之圣藥。凡頭目眩暈、痙攣抽搐及肢體麻木、手足不遂等一切風證,皆可平定。
如果用辯證方治療高血壓最好加入入心經的藥物。因為心主神明,心主血脈。心主神明,神明不能主,才會有焦慮、煩躁,這是心火的表現。臨床觀察,60%左右的高血壓患者都可以從心論治。
大黃黃連瀉心湯也是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的一個高效方劑,但很少會被重視。
溫馨提醒:本文所涉及之方藥,僅供臨床中醫大夫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士可在當地中醫大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