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名稱:青島百合
拉丁學名:Lilium tsingtauense
別稱: 嶗山百合
科屬:百合科,百合屬
青島百合(學名:Lilium tsingtauense)又名嶗山百合,為多年生單子葉草本植物,原產于中國山東省,是中國百合科植物的特有種。青島百合花色為橙紅色或橙黃色,帶淡紫色斑點,由5~7朵單花形成總狀花序,花朵星狀,花被不反卷,具有輪生葉。該物種集中分布于嶗山北九水以南海拔400~1000m的區域內,一般生長于陰坡或半陰坡的森林中。被列入國家第二批稀有瀕危植物名錄。
形態特征 青島百合鱗莖近球形,高2.5~4cm,直徑2.5~4cm;鱗片披針形,長2~2.5cm,寬6~8mm,白色,無節。莖高40~85cm,無小乳頭狀突起。葉輪生,1~2輪,每輪具葉5~14枚,矩圓狀倒披針形、倒披針形至至橢圓形,長10~15cm,寬2~4cm,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具短柄,兩面無毛,除輪生葉外還有少數散生葉,披針形,長7~9.5cm,寬1.6~2cm。
花單生或2~7朵排列成總狀花序;苞片葉狀,披針形,長4.5~5.5cm,寬0.8~1.5cm;花梗長2~8.5cm;花橙黃色或橙紅色,有紫紅色斑點;花被片長橢圓形,長4.8~5.2cm,寬1.2~1.4cm,蜜腺兩邊無乳頭狀突起;花絲長3cm,無毛,花藥橙黃色;子房圓柱形,長8~12mm,寬3~4mm;花柱長為子房的2倍,柱頭膨大,常3裂。
分布生境 青島百合產于中國的山東和安徽,也分布于朝鮮。青島百合自然生長在嶗山北九水以南海拔400~1000m的區域內、雜木林中或低矮灌木、草叢中的略有蔭蔽處。苗期與成齡植株輪生葉片能適當地遮陰,而花朵卻需有充足的陽光。青島百合十分耐寒,喜含豐富腐殖質土壤。
保護現狀 由于青島百合對于水、土、環境要求極其苛刻,分布范圍狹窄,繁殖能力很弱,加上人為對環境的破壞,該品種的數量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銳減,故被列為被列入國家第二批稀有瀕危植物名錄,成為受國家二級保護的珍貴植物。
普通市民紀群尚經過30多年的努力對青島百合進行盆栽馴化,目前他已經栽植青島百合盆栽成株600余棵、幼株1500多棵。引來國內外學者取經,為保護瀕危物種作出了巨大貢獻。
現今青島百合在山東省海陽市云頂自然風景旅游區,招虎山國家森林公園得到良好保護。目前招虎山景區千余株青島百合繁衍良好,正常擴大繁衍范圍也正在實施中。
生物學特性 青島百合為蟲媒介導的異花傳粉植物,其重要的繁殖體為種子,花期6月,果期8月。該物種繁殖能力很弱,對所種植的土壤酸堿度和溫濕度都有所要求。外部生存環境本身的壓力及其變化給青島百合的生育力造成很大影響,而且在生殖過程中存在敗育和畸形花現象。青島百合鱗莖更新能力較弱,壽命較短,適應性也較差,但是極耐寒,是良好的遺傳育種資源。一般來說,它在氣溫進入10℃以上就不再生新根了,六月份的開花期隨意移植成活率很低,即使移植成活了,要恢復到開花也要兩三年的時間。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自然生境中,青島百合成群聚集分布,種群中個體數量由幾株至數十株不等,而且每種群中個體鱗莖體量相差較大,其中大鱗莖周徑可達18~20cm,小鱗莖為周徑僅有8~10mm的實生后代,種子是其重要的繁殖體。
子球繁殖 青島百合的子球生長多為更新生長,即子球發生代替母球生長。 自然種群中也有子球增殖方式,子球由根盤、內部基根、地下莖、散開或是斷裂的鱗片基部等部位發生。
1.基根生子球。多見于周徑在8cm 以上的鱗莖,從鱗片葉腋處發生內部基根,基根延長匍匐生長,在匍匐根上形成1 個子球。 每個母球所生成的子球數量不同,鱗片抱合松散更容易產生基根生子球。
2.根盤生子球。對引種栽培1~2 年的鱗莖進行觀察,發現母球內發育著1~2個子球。 子球從母株莖軸一側或兩側的鱗片腋部發生,并不斷分化鱗片,形成新的個體,通常是1個子球取代了母球更新生長,少數情況在生長多年的大鱗莖的莖軸兩側形成2個新的子球。
3.莖生子球。地上莖不產生珠芽,在埋入土壤中的莖軸上能夠形成莖生子球,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
4.鱗片生子球。在干旱、蟲害、外力損傷的作用下會造成鱗片松散或是斷裂,鱗片基部會形成子球。 遭遇創傷造成鱗片全部散開時,其外層、中層和內層鱗片的基部均會形成子球,且發現鱗片越肥厚則子球周徑越大。 多年生長的大鱗莖在鱗片中部有節,節間處可生子球。
栽培技術 青島百合在6月中下旬開始進入盛花期。鱗莖周徑15~16cm的植株一般開花3~4朵,果實較大,每個蒴果中約有100粒種子,鱗莖周徑9~10cm的植株多只開1朵花,果實小,每個蒴果中約有40粒種子。蒴果于11月上旬成熟,室背開裂,位于果實頂端與底端的種子常敗育,中部種子飽滿,種胚明顯,自然狀態下種子經過冬季休眠至初夏萌發。人工繁育可以在溫室內播種以延長子球生長期:11月初采收果實,將種子放入30 ℃溫水中攪拌至種子吸水下沉,撈出種子拌入濕沙,放置于20 ℃恒溫條件下催芽,定期噴水保持沙子濕潤,大約10~15d可陸續發芽,發芽率達到70%以上。 發芽后的種子插入草炭土中,用1cm 厚度的草炭或蛭石覆蓋,保持土壤濕潤(含水量以30%~40%為宜),在室溫高于25℃ 的環境中經過40~50d后子葉帶種皮出土。 出苗后用遮光率80%的遮陰網加以遮陰,不可暴露在強光下,這樣可以延長生長期。 種子發芽后胚軸前端膨大形成小鱗莖,一年生小鱗莖外形窄橢球形,周徑達到8~10mm,鱗片2~3枚。 幼苗當年大多只長1張葉片。
基質的準備 生產中選擇透氣性好的基質,如珍珠巖、細河沙、草炭、蛭石都比較適合鱗片生根及增殖要求。試驗證明,細草炭土與蛭石等量混合的基質保濕透氣性較好,對鱗片具有較長時間的保鮮作用且利于根的生長,是低溫環境下埋片扦插的首選基質。 沙的保水能力差,在間歇噴霧狀態下小鱗莖萌發率較高。 大顆粒的蛭石保水保溫性較好,在溫度適宜的環境中也有利于小鱗莖的形成。 趙宇等認為珍珠巖排水、透氣性都好,比較適合青島百合鱗莖片增殖的要求。 基質進行暴曬或者熏蒸消毒,埋片前2d用水淋濕置于室內陰干備用。
鱗片選擇與處理 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挖取鱗莖,視鱗莖大小剝取外圍2~3層鱗片(周徑10cm左右的鱗莖大約可以剝取40~60枚),留下種芯繼續栽種。 將鱗片置于多菌靈1000倍液中浸泡30min,取出后陰干24h備用。
埋片催芽 選擇深度20~25cm的瓦盆、木箱或泡沫箱等容器做培養箱,底部鋪5cm厚草炭。 將備用鱗片與基質均勻混合后平鋪于草炭土上(每立升基質大約可以保存100枚鱗片),上面再覆蓋3~5cm草炭土保濕。 將貯藏好的鱗片置于日間溫度25~28 ℃室溫環境中,經過15~20d,小鱗莖萌發率可達70%左右,30d后80%鱗片可長出小鱗莖。 此時可將育苗箱置于15~20℃的室溫環境,促使小鱗莖發根。 期間檢查上層草炭土的干濕情況,適時噴霧保濕。60d后轉入0~10℃ 室溫環境貯藏。 秋季埋片催芽的鱗片在翌年3月下旬即可移入田間栽植。 埋片催芽試驗發現溫度對小鱗莖的形成時間影響較大,但對鱗片的萌發率影響較小。 保持晝溫25~28 ℃、夜溫5~10 ℃ 的變溫條件下,鱗片會先形成小鱗莖,后生根;保持晝溫15~20 ℃、夜溫5~10 ℃的變溫條件下,鱗片會先生根,經過60~70 d后才會形成小鱗莖。因此,保持適合溫度能夠延長小鱗莖的年生長期,有利于鱗莖增重。
田間栽植 幼苗第1 年生長僅會從基部萌發1~3張基生葉,占地面積極小,適于密植,為方便管理栽培中宜用畦作。 選擇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塊,在冬季土壤上凍前,深翻20~25cm,翌春土壤化凍后搗碎土塊整平。 草炭土和蛭石等量混合,拌入有機肥,配成基質制作種植畦,基質厚度10~15cm,畦面長寬以利于排水和便于作業為度。 把帶鱗片的小鱗莖每隔2~3cm整齊擺放在基質上,上面覆蓋2~3cm草炭土,蓋無紡布。 定期淋水保持表土濕潤。
苗期管理 幼葉出土后,要及時撤去無紡布,在其上方1m高處用遮光率80%的遮陰網遮蓋,避免陽光直射并定時噴霧保持空氣濕度。 葉片完全展開后,結合澆水追施稀薄磷鉀肥。 土壤要干濕適度,長期干旱易造成鱗莖萎縮,水澇易造成鱗莖霉爛,雨季應注意排水防澇。 百合苗期容易發生立枯病、葉斑病。 在栽培過程中,發現嚴重病株,應及時拔出、燒毀。 葉斑病用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d 噴1次,連噴3~4次,效果良好。 百合的蟲害主要發現有蠐螬、地老虎、金針蟲等,可用25%辛硫磷1000倍液澆灌土壤。
防寒越冬 一、二年生小鱗莖栽植較淺,青島地區露地越冬易發生凍害,因此要在葉片枯萎后,采收種球放入室內貯藏越冬。 貯藏采取堆藏法,在紙箱或木箱中鋪上10cm 厚的草炭土,種球、蛭石、草炭按體積比1:2:2混合,鋪在草炭土上,上面再覆蓋10cm草炭,此法可使種球安全越冬。
觀賞價值 適合于林下、空隙地、巖石旁和草地邊緣片植或叢植,開花時,婀娜多姿,顯得嬌艷動人。盆栽或插花擺放公共場所大堂、廳室,優雅柔美。
食用價值 鱗莖可食。百合花的球根含豐富淀粉質,部分更可作為蔬菜食用。
藥用價值 鱗莖人藥中藥稱“百合”,性味甘、平,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效。主治結核久咳,痰中帶血,或熱性病余熱未退,慮煩驚悸,心神恍惚,神經衰弱,失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