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稱:筆筒草
英文名:HerbofRamoseScouringRush
別名:節骨草、通氣草、眉毛草、土木賊、節節菜、接骨草、銼刀草、 木賊草、土麻黃、筆頭草、野麻黃、銼草、蝦蟆竹、鎖眉草、草麻黃、節骨草、鑊蓋草、接管草、擦草、磨石草、筆管草、四角田槐、野木賊、駁節草、空心草、接骨筒、麻蒿
科屬:木賊科,木賊屬
筆筒草,中藥名,本品為木賊科植物木賊的全草。夏季采收,除去雜質,曬干或陰干,切斷段。生用。蒙藥名, 珠魯古日一額布斯;別名: 木賊、銼草、節骨草、西伯里。主產于東北、華北、內蒙古和長江流域各省。原植物喜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處,易生河岸濕地、溪邊,或雜草地。味甘、苦,性平。歸肺、肝經。功效疏散風熱、明目退翳、止血。
性狀呈長管狀,不分枝,長40~60cm,直徑0.2~0.7cm。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18~30條縱棱,棱上有多數細小光亮的疣狀突起;節明顯,節間長2.5~9cm,節上著生筒狀鱗葉,葉鞘基部和鞘齒黑棕色,中部淡棕黃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周邊有多數圓形的小空腔。氣微,味甘淡、微澀,嚼之有沙粒感。夏、秋二季采割,除去雜質,曬干或陰干。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莖黑褐色,生少數黃色須根。莖直立,單生或叢生,高達70厘米,徑1~2毫米,灰綠色,肋棱6~20條,粗糙,有小疣狀突起1列;溝中氣孔線1~4列;中部以下多分枝,分枝常具2~5小枝。葉輪生,退化連接成筒狀鞘,似漏斗狀,亦具棱;鞘口隨棱紋分裂成長尖三角形的裂齒,齒短,外面中心部分及基部黑褐色,先端及緣漸成膜質,常脫落。孢子囊穗緊密,矩圓形,無柄,長約0.5~2厘米,有小尖頭,頂生,孢子同型,具2條絲狀彈絲,十字形著生,繞于孢子上,遇水彈開,以便繁殖。
分布情況
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安徽、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興安南部、嶺西、科爾沁、遼河平原、燕山北部、陰山。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北半球溫帶其他地區也有。產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哲里木盟(大青溝)、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寧城縣)、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烏蘭察布盟(蠻漢山)。產量較多。
主要用途
藥用主治:清肝明目;止血;利尿通淋;主風熱 感冒;咳嗽;目赤腫痛;云翳;鼻衄;尿血;腸風下血;淋證;黃疸;帶下;骨折。
生長環境
生于路旁、山坡草叢、溪邊、池沼邊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