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一些家長在家教咨詢中詢問我:“為什么我們無法和孩子溝通呢?”“孩子怎么越來越氣人呢?”“為什么孩子上了中學后,我們說啥他都聽不進去了呢?”怎樣在有限的相處時間內,跟孩子說說話,給孩子正確的教育,就需要家長們有良好的溝通技巧。
語言是溝通家長與孩子情感的紐帶和橋梁,是父母控制和調整孩子行為的媒介。父母的話如果不再被孩子所接受,我們還可以選擇怎樣的方式來教育他們呢?我們又何以履行父母的職責呢?
一,身邊故事:
1,小蓮上小學六年級了,媽媽最近發現小蓮好像變了一個人,原來很活潑乖巧的孩子,現在跟父母不像從前那樣親熱,越來越不愿意說話,很少跟父母交流,父母問一句答一句,多說幾句,孩子就顯得很不耐煩,吃完飯就躲進自己的房間,所作所為也越來越令父母難以理解了,也不知道孩子成天在想些什么,親子關系似乎開始亮起了紅燈。
小蓮的父母都是很用心、很盡職的家長,盡管工作很忙,還是盡量多騰出時間來陪孩子,他們一直都以為跟孩子溝通得很好。而孩子的一席話卻讓他們震驚了,孩子說他們是“強迫溝通”!
原來,父母跟小蓮講得最多的是為什么要好好學習,某某同事的孩子考上了清華、北大,女孩子要如何自強自立等諸多孩子不感興趣的話題。而孩子更想跟父母聊的則是學校的趣事、班上的新聞、班里新轉來的帥氣男生、日韓明星、流行歌曲等。
當小蓮興致勃勃開口想跟家長聊起這些話題的時候,父母不是心不在焉地"嗯啊" 兩聲,就是批評孩子愛慕虛榮,很快就將話題轉移到了別的事情上。
2,“你看,隔壁的小濤都會做100 以內的加減法了,你什么時候才能趕上人家?”上幼兒園大班的菲菲現在最怕聽到媽媽說這些,原來她還經常和小濤一塊玩,可自從聽了媽媽的嘮叨后,她再也不想和小濤一起玩了。
在家里,父母叫菲菲做事情時常常會這樣說,“去把杯子拿來”“把報紙拿來”“趕快去彈鋼琴"”雖然有時候菲菲很愿意去做這些事情,可是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她反倒沒有了動力。
二,給家長的建議:
1,家長與孩子要坦誠交朋友
做孩子的朋友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出現了問題后才能對癥下藥,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幫助。遇到孩子有些不良行為時,父母首先要冷靜處理,不要氣昏了頭。要以體貼、諒解的語氣鼓勵孩子說出原因或心中感覺,巧妙地使用沉默與傾聽,領略孩子談話的要點或弦外之音。由于父母的態度誠懇及友善,孩子會毫無保留地宣泄內心的情感,父母通過聆聽、對話的方式,逐漸引導孩子重新思考問題的核心,共同摸索一個解決的辦法。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愿意接受他、了解他和幫助他,當然孩子也就會聽父母的話。
臺灣地區有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教育,過去只相信一個“打”字,結果是兒子一挨打就不回家。家里的錢丟了,夫妻懷疑是兒子偷了,但沒有抓到證據,不管父親怎么打,兒子就是不承認。后來父親意識到,要改變教育孩子的方法,要同孩子做朋友。
有一次,父親對兒子說:“孩子你當家吧。”孩子很奇怪。父親說:“我當家你用錢不方便。”孩子說:“我平時要錢你們都不給,怎么要我當家,你們放心嗎?”父親說:“錢放在柜子里,你盡管拿,但有一個要求,用了多少錢要告訴我。”以后孩子用多少錢都告訴父親,過了一個月一對賬,分文不少。父親對兒子說:“你是天下最誠實的孩子!”從那以后,孩子的很多壞毛病也都改掉了——這就是父子成朋友的效應。
2,堅持每天和孩子交流
父母不要說自己很忙,不要說自己心情不好,不要說孩子有人陪著不需要自己。每天哪怕拿出10分鐘的時間和孩子說說話,對于孩子來說收獲也會很大。我和女兒依依的“閑聊”常常是見縫插針,飯桌旁、電視機前、睡前……如此密切的交流,使我更多更及時地了解依依的想法和內心需要,也讓孩子更多更好地表達內心所想。
父母和孩子說話要注意語言表述,要多用鼓勵性的積極性的語言,避免命令式的、禁止性的和譏諷性的語言。很多時候我們忽視了對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方式,很自然地以家長的身份和口吻對孩子說話,言談間充滿了命令和權威,常把“不準”“不要”掛在嘴邊,或者很生硬地對孩子說:“你應該……”,這樣的溝通會讓孩子覺得不舒服,時間久了孩子會對與父母交流產生抗阻心理,產生了代溝,想要和孩子融洽地溝通會越來越難。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盡量不要自顧自地說,要注意孩子的反應和態度,還要調動孩子表達的欲望。如果自己只是滔滔不絕、高談闊論,孩子沒有插話的機會,一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鍛煉,二來孩子會產生厭倦心理,在交流中難免溜號和分神。
3,要給孩子和自己平等爭論的權利
隨著孩子的成長,越來越要求父母能同他們平等對話。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這一需求,用平等的態度、商討的語氣同孩子交談。在家中可多給孩子一些“參政議政”的權利和機會,聽聽孩子的意見。平等的交往方式還會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我經常鼓勵依依和我爭論,并尊重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如此,依依才養成敢于說話,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敢于挑戰權威的個性。父母和子女之間人格是平等的,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個體。況且,父母不可能什么都正確,孩子的想法和觀點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強加給孩子,當和孩子的想法有了分歧,可以通過平等爭論的方式來消除分歧。即便孩子的想法是錯誤的,父母也要用商量的口吻、柔和的態度來引導和教育孩子,而非居高臨下、生硬訓斥。
4,和孩子交流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更是一件需要用心去做的事情。
父母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如果能再成為孩子最親近的交流伙伴,那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父母,都將是無比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