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沒有鄉愁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沒有母校的時代。除了回不去的故鄉,很多人的母校,也回不去了。
關于母校,網上曾經有一個很熱門的段子:母校就是那個你一天罵它8遍,卻不許別人罵的地方。
也有人說,母校是你曾經讀過書的學校,但前提是你在離開后對她還有很深的感情,否則只能稱作曾經就讀的學校。
升入小學后,幼兒園是你的母校;升入初中后,小學是你的母校……參加工作后,大學是你的母校。但我突然發現,自己的這些母校真的是一個也回不去了。
先說幼兒園吧。對了,我從小沒有上過幼兒園,所以也就沒有幼兒園可以回。
直接跳到小學。我是在村里的小學讀書的。說是學校,其實一開始只是在村里的陳氏祠堂里辟出了五間教室。我清楚記得,一年級教室的頂上,還放著兩具壽木——當時還沒實行火葬,農村的老人會預先做些準備。后來,在祠堂邊上建了一座兩層的小樓,才算是有了正式的學校。
再后來,由于撤鄉并鎮和行政區劃調整,我們村被調整到縣城所在的鎮。村里的孩子,就都去鎮上上學了。村小雖然還在,但已經變成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一年到頭難得有機會回老家一趟的我,更難得會去看小學了。
我的初中是當時鄉里唯一的一所中學。雖說只是一所鄉中學,但學校里曾經有過好幾位很不錯的老師,所以學校的教學質量一度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很快,這些好的老師就被其他中學挖走了,于是學校一下子就走了下坡路,沒多久就關門大吉了。傳說把我們初中辦關門的最后一任校長,后來去了另一所中學當圖書館管理員。真假未知。
算起來我應該是學校的倒數第三或第二屆學生。后來,在原址上辦過幾次技術學校什么的,但無一例外,都很快就關門了。也許只能用風水不好形容了。現在,那個地方還在,但我完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了。
高中倒是發展得更好了。作為縣里最好的高中,我們畢業后,高中原來的校址不夠用了。于是,在縣城另外一個地方造了一個更大的校園,整體搬過去了。不過我至今不知道具體位置在哪里。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呢?進了新學校,我沒辦法說我們以前的宿舍在哪一幢,教室在第幾樓,以及當年那個吸引全校男生目光的女生是怎樣裊裊走過操場的。
該說大學了。畢業之后,我的大學母校終究沒有逃過那一輪的高校合并潮,與邊上的另一所大學合并了。盡管學校還在原來的地方,盡管校名跟之前還有點關聯,盡管合并后的大學更加NB,然而感覺跟我并沒有什么關系。對了,我們學校有個校友叫做袁隆平,現在他也成了別人的校友了。
我不知道以后會怎么評價高校合并這檔子事,我只知道,被合并掉的學校是再也回不來了。
最后是我讀研的學校。盡管學校沒有被合并掉,但是我所在的學院已經改過兩次名,最近還搬到新校區去了。于是,當年奮戰的實驗室沒有了,當年流汗的運動場沒有了,當年熟悉的地方都沒有了。以后,我不知道到那個校區才算是回母校,這感覺也怪怪的。
忽然有點慶幸自己并沒有讀過博士,否則又要多一處回不去的母校。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是一樣的?你的母校,還回得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