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作為著名的豪放派代表性詞人,辛棄疾寫起詞來,其實也是可鹽可甜的,小清新起來一樣萌萌噠。除了大家熟悉的《清平樂·村居》,還有下面這幾首:
——看吧,小桃撩人,野花害羞,這春光的美好已經不需要再多說了。
——兒童拿著長竿偷打梨棗,他還怕別人嚇到他們,就在一旁靜靜地看著,閑趣橫生。
但辛棄疾豪放起來,就是“龍騰虎擲”了。比如《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等等,下面再舉幾例——
還有很多很多,不一一錄了。今天要說的,是下面這首:
讀懂了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也就讀懂了辛棄疾的一生。為什么這么說呢?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辛棄疾雖有“詞中之龍”之稱,現存詞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但寫詞只是他的副業。他這個豪放派可不是嘴上說說的,能動手的,絕不動筆。因為,他的主業是:戰士!
辛棄疾同志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戰士,他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
1140年5月28日,辛棄疾出生在北方淪陷區。
金人入侵時,他的祖父辛贊來不及逃走,被迫留在金國任職。但辛贊“身在曹營心在漢”,并不愿在金人手下享受榮華富貴,而是一直在謀劃,希望有機會與金人決一死戰。
下班之后,辛贊常常帶著辛棄疾等孫子輩“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告訴他們祖國大好河山不能淪于金人之手;還駕車帶著辛棄疾勘察北方的地形,為將來的抗金作戰做好準備。只可惜計謀未成,辛贊就去世了。
但這一切,已經在少年辛棄疾的心里埋下了愛國的種子。同時,辛棄疾也不斷目睹金人殘酷統治下漢人所受的屈辱與痛苦。所以,他從小就立志恢復中原、報國雪恥。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北方的漢人趁機反抗,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21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抗擊金軍,并率部加入了由耿京領導的義軍,深得耿京信任,擔任掌書記,負責起草文書、掌管印信等機要工作。義軍人數最多時達到25萬人。
辛棄疾詞中“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寫的大致就是這個時候。《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中所寫的,也都是他自己的真實經歷。
當時有個和尚,法號義端,喜歡談論軍事,跟辛棄疾有來往。辛棄疾到耿京軍中后,義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于是辛棄疾勸他投歸耿京麾下。
誰曾想,這義端和尚竟然不懷好意,趁機偷走了義軍的印信,想去獻給金人做進身之階。耿京聞訊大怒,欲殺辛棄疾。辛棄疾說:給我三天時間,如果到時候印信找不回來,再死不遲。他冷靜地判斷出義端可能的逃跑路線,帶隊追上了他,奪回印信并斬之。
義端事件之后,耿京“益壯之”,更加信任辛棄疾了。
這時,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被部下干掉了,金軍于是北撤。辛棄疾敏銳地感覺到,光復中原的機會來了。他向耿京建議,應主動與南宋政府聯系,合力夾擊金軍。耿京同意了,并派辛棄疾南下去跟南宋朝廷聯絡。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下。宋高宗很高興,封耿京為天平節度使,封辛棄疾為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但是,歷史就是這么詭異,在辛棄疾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他聽到了一個噩耗: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已經潰散。
辛棄疾大怒,然后干了一件名垂千古的事。他率領五十多人,旋風般地沖進金軍大營,當眾綁了張安國,又旋風般地沖出了金軍大營。當時張安國與金軍將領飲酒正酣,完全沒有反應過來。等到金軍反應過來,辛棄疾等人早已跑遠了。他把叛徒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電影《辛棄疾1162》,講述了辛棄疾起義到歸宋的故事。
南歸之后,由于之前的英勇表現,25歲的辛棄疾被任命為江陰簽判。自以為有了用武之地的辛棄疾,不顧人微言輕,積極向朝廷上書,提出大量抗金北伐收復失地的建議,包括《美芹十論》、《九議》等。
其實,《美芹十論》就是辛棄疾的軍事戰略思想體系,論述了敵我“逆順之理,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等,包括審勢第一、察情第二、觀釁第三、自治第四、守淮第五、屯田第六、致勇第七、防微第八、久任第九、詳戰第十,內容非常詳備。
當時,金國內部正亂,假如朝廷采納了辛棄疾的主戰策略,還真有可能收復失地。但可惜,朝廷內部是主和派掌權,對辛棄疾的主戰建議沒有興趣,只是把他作為普通文官,先后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地方官職,這一派就是17年,中間調動幾十次。
這期間別說抗金了,他就連一個金人都沒看到。然而,辛棄疾的抗金之心不死。擔任湖南安撫使的時候,辛棄疾發現,湘人作戰勇猛,是天生的軍人血統,于是他專門訓練了一支有2500人的湘軍部隊(比曾國藩的湘軍早了幾百年),命名為“飛虎軍”,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帶上戰場。但他很快又被調走了……
1180年,辛棄疾41歲,再次任職江西。他在上饒帶湖建了一座莊園,取名為“稼軒”,從此自號“稼軒居士”。同年十一月,辛棄疾受彈劾被罷,回到上饒開始了二十余年的閑居生活。沒有機會拿槍上馬征戰的他,只好拿起曾經寫《美芹十論》的筆,寫起了詞。
嘉泰三年(1203年),韓侂胄掌權,起用了一批主戰派。已經64歲的辛棄疾大感振奮,再度出山,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次年又到抗金前線的鎮江當知府。就在他以為自己又有機會抗金報國的時候,諫官又在背后捅了一刀,他被降為朝散大夫,調離鎮江。心灰意冷的辛棄疾推辭不就,從此再未出山。
開禧三年九月初十(1207年10月3日),辛棄疾在鉛山病逝,含恨而終,享年68歲。臨終前,他還惦記著抗金,大喊“殺賊!殺賊!”
揾英雄淚
再回到《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全詞共10句,頭兩句是從寫詞的“當下”引出回憶,“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起筆便露崢嶸。接下來的五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正是辛棄疾南歸之前,活躍在抗金正面戰場的寫照,是何等的豪氣干云豪壯痛快!
之后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則是辛棄疾一生的志向所在。他一心想為君王“了卻天下事”,驅逐金人,收復失地,報仇雪恥,并為此做了巨大的努力。遺憾的是,他所遇并非明君,縱有滿腔壯志,最后也只能揮灑在詞中。于是,最后一句“可憐白發生”,讓整個詞意都反了過來,又是何等的悲愴!
所以,康熙御批:“君子觀棄疾之事,不可謂宋無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駕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漢光武,其功業悉止是哉!”宋朝是有人才的,只不過是皇帝不會好好任用罷了。辛棄疾若是若遇到周宣王、漢光武這樣的明君,功業不可限量!
只可惜,如果只是如果,歷史已不可改變。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辛棄疾寫道:“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千百年后的我們,看到辛棄疾的故事,也只能為他揾一把英雄淚!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