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和結構
1 國家安全生產體系和結構
2 國家民航法律法規體系和結構
民航法是民用航空法律的龍頭,也是制定民用航空法規、規章的母法,由于民航活動涉及諸多部門和單位,需要國務院協調處理,因此凡涉及其他部門的,就由國務院以行政法規的形式規范相互法律關系,民航規章由民航局頒發,以ICAO的附件為依據,并以ICAO的技術規范為參考,結合我國實際而制定,只能約束民航內部。各類文件是民航局各職能部門下發的對民用航空規章條文所作的具體闡述或代表國家制定的、對保障民用航空安全提出最低標準性要求和規定的法令性文件。
相關法律法規詳解
1 《中國民用航空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是為了維護國家的領空主權和民用航空權利,保障民用航空活動安全和有秩序地進行,保護民用航空活動當事人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民用航空事業的發展而制定的。由1995年10月30日經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996年3月1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共有十六個章節,包含民航各個領域。
(圖片來源于網絡)
2 《民航行政法規》
《民航行政法規》由于國務院協同中央軍委、中國民航局等各部委共同或單獨頒發,其主要目的是對法律內容進行具體化,同時也是民航局與各部委進行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
1987年5月4日為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維護公眾利益,促進民用航空事業的發展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器適航管理條例》;1997年10月21日同時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器權利登記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條例》,兩部法規提供了保障民用航空器所有人的權利,規范航空器權利登記的方式以及方法和加強了對民用航空器國籍的管理,保障民用航空活動安全,維護民用航空活動秩序。
3 《中國民用航空規章》(簡稱CCAR)
《中國民用航空規章》是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中國民用航空局制定、發布的涉及民用航空活動的、專業性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管理規章,凡從事民用航空活動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其各項規定,其中CCAR—66、CCAR—121、CCAR—145和CCAR—147這四個章節與我們機務維修人員息息相關。
4 AD//CAD(適航指令)
即為CCAR-39(民用航空器適航指令規定)的一部分,內容涉及飛行安全,是強制性措施。如不按時完成,有關航空器將不再適航。
5 CTSO(技術標準規定)
即為CCAR-37(民用航空材料、零部件和機載設備技術標準規定)的一部分。
6 適航管理程序(AP)
AP是適航管理規章(CCAR)的實施細則和具體管理程序。由各級適航部門根據專業分工起草、編寫,經征求公眾意見后,由民航局飛標司司長批準發布。它是各級適航部門的工作人員從事適航管理工作時應遵守的規則,也是民用航空器設計、制造、使用和維修的單位或個人應遵守的規則。
7 咨詢通告(AC)
AC是適航部門向公眾公開的對適航管理工作的政策以及某些具有普遍性的技術問題的解釋性、說明性和推薦性文件或指導性文件。對于適航管理工作中的某些具有普遍性的技術問題,也可用咨詢通告的形式,向公眾公布適航部門可接受的處理方法。咨詢通告由各級適航部門根據分工起草、編寫,由民航局飛標司司長批準發布。
8 適航管理文件(AMD)
AMD是各級適航部門就某一具體技術問題或工作與航空營運人、航空產品設計、制造人以及有關部門進行工作聯系時所使用的形式。某些暫行規定,適航部門也可用適航管理文件形式發布執行。
航空器適航及法規
局方最新大綱概述:通過對航空法規的學習,學員將了解CAAC法規體系及各層級構成,掌握CAAC法規中持續適航與初始適航相關的法規內容和文件要求,熟悉維修工作如何在CAAC相關法規與通告要求下保證實施。
延伸擴展學習
目前國際民用航空法主要有三大體系五大公約,五大公約對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合作與協調起到很大的作用。
芝加哥公約體系:由《芝加哥公約》(即《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及其附件以及與公約相關的《國際航班過境協議》、《國際航空運輸協定》組成,涉及國際民用航空的各個領域。加入的國家最多,是當今國際民用航空的憲章。
華沙公約體系:華沙公約體系由《華沙公約》及修訂補充文件組成,它規定了國際航空運輸中有關機票、行李票、航空貨運單、賠償限額等民事方面的規則。
航空刑法體系:航空刑法體系包括《東京公約》(1963年)、《海牙公約》(1970年)、《蒙特利爾公約》(1971年)三個文件,它規定了有關制止空中犯罪、劫持飛機、破壞航空器及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規定。
轉自helloair
轉自hello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