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覺得一個人獨自待著就是獨處,實際上未必如此,如果一個人并沒有獨處的能力,可他卻一個人待在某處,那么此時對于他而言更像是單獨的拘禁,所遭受的痛苦也是難以想象的程度。
獨處能力與情緒成熟是一個意思,如一個人向往著與他人社交,渴望參加聚會,但是由于對自身能力不夠信任,害怕在社交中被拒絕而被迫獨處。
那么他就會異常的煎熬,可若是一個人壓根不想社交,也不渴望著聚會,那就說明他的內心十分強大,能夠做到完全不在意周圍人的想法,擁有著被討厭的勇氣。
正因如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要恭喜那些從來都不參加同學聚會的人,因為真正的聰明人很少參與這樣的群體社交活動。
對人際關系本質的洞穿。建立一段關系其實就是為了讓雙方實現利益交換,而人脈建立的基礎則源自于個人的實力。
在大多數聚會中,我們結交的都是陌生人或是關系不太熟的人,假如你的實力不足,這些人對你而言便都是無效人脈。
那些對無效社交不感興趣的人總能把職場和生活分得清清楚楚,他們在生活中保持著高質量的人際交往,所以這類人完全無需參加聚會從而獲得自我認同感,同時也不需要在聚會中不斷的攀比以此來實現價值的滿足。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把人際關系分成了以下三種,分別是工作課題,交友課題以及愛的課題。
如何才能搞好這三種關系呢?核心途徑是課題的分離。
很少參加聚會的人往往對這三種人際關系擁有著明確的認知,他們的邊界感很強,也很注重時間管理。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資源,同一時期內,我們不可能兼顧許多事情,經常參加聚會就意味著你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建設那些無用的社交之上,與其耗費心力,倒不如集中精神提升自己。
短時間或許看不出效果,但長此以往,你一定能看到巨大的改變。
自我評價體系。身處聚會上時,人們總會遇到有意識或是無意識的比較,如果個體傾向于與周圍人進行比較,他就很容易受到周圍評價的影響,當結果比較良好之時,個體能夠受到激勵,進而促成積極的結果,可一旦結果比較失敗,個體就會出現沮喪的情緒,進而帶來惡性循環。
不常參加聚會的人擁有一套獨屬于自己的價值評價體系,他們很少把自己放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之中,因為這類人十分清楚,無論自身優秀還是平凡,只要專注于同以前的自己作比較,不因他人的比較而自大或自卑,那就不會迷失方向。
除此之外,環境也是重要因素,絕大多數個體在進入群體環境中時,其智商都會服從群體的意志,進而變得更低,無論是同學聚會,公司飯局,還是其他的社交場所,只要人數增加,話題就會變得平庸,不是討論一些雞毛蒜皮的家長里短,就是高談壓根接觸不到的時事。
一個人的性格并不像人們所認定的那樣,一旦形成就會變得愈發穩定,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受環境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程度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深刻,由此可見,不經常參加同學聚會的人懂得如何給自己營造出高質量的環境,正是因為不受他人價值觀影響,所以才不會困擾。
豁達面對過去的事。有些人喜歡參加同學聚會是想要緬懷過去的青澀時光,但由于個人發展以及價值觀念的差距,致使彼此連共同話題都找不到。
不經常參加同學聚會的人很清楚,那都是過去的關系了,無法強求,不僅如此,他們還明白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改變,朋友之間漸漸疏遠是難以避免的事。
與其苦苦掙扎于過去的回憶之中,倒不如豁達的對待過去的事,用心感受當下的生活。
別人喜歡或是討厭我們并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么,而是因為我們就是我們。喜歡不是爭取來的,你只需要勇敢做自己即可。
弱者欣賞弱者,強者欣賞強者,如果你仍舊把內心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評價體系之上,你就會隨時會面臨著價值崩塌的風險。
所以我們要恭喜那些從來都不參加同學聚會的人,他們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同時也擁有著做自己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