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習效率,可能是每個讀書人都在追求的。可是能不能很好地做到,就是另一碼事了。關于這個問題,讓我們先看一個典型的案例。
2015年突然冒出來一個營銷公眾號,叫作“李叫獸”。你就算沒關注這個公眾號,多半也看到過他的文章,比如《為什么你會寫自嗨型文案?》《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為什么你有十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等等。這些文章在朋友圈傳播極廣,分分鐘10W+(閱讀量超過10萬)。
如果只是傳播廣也就罷了,可他的每篇文章還都很有深度,很多做了多年營銷的從業人員也在認真研讀。
如果只是傳播廣、有深度也就罷了,最讓人吃驚的是,作者是個90后!
我第一次看到的李叫獸出品的文章是《為什么你會寫自嗨型文案?》。當時看了這篇文章后的第一個反應是:小馬宋的文章咋沒火?因為此前小馬宋講過同一個原理,他用的不是“自嗨型文案”這個措辭,而是更有視覺沖擊力的一個詞:“鑲金邊的狗屎”。為什么講同一個概念,李叫獸的文章會更火爆?我就查了一下作者的背景。結果我發現,李叫獸,本名李靖,2010年才參加高考,考入武漢大學市場營銷專業,2014年大學畢業。你也知道,大學本科學習的市場營銷知識,多數人畢業后是沒法直接運用到工作中的,可是李叫獸2015年就開始給營銷工作多年的“老司機”指路了。
這也太不可思議了!你想想,同樣是混營銷圈的達人,小馬宋老師也挺有名了,可是小馬宋老師是70后啊,而且人家是從報紙開始到4A(美國廣告代理協會)廣告公司一路干過來的。小馬宋老師比咱牛,那是應該的;可是剛畢業的90后就比咱厲害,和誰講理去呢?
如果我們關心為什么李叫獸能夠快速成功,倒不如問一個更加普遍的問題: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
為什么那些在營銷行業工作了十來年的“老司機”,會說一個90后的專業文章好呢?問題出在哪里呢?
在我看來,問題不是我們不夠努力,不是我們不夠聰明,而是我們的努力有一個重大的誤區。我們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升“技術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認知效率”。
什么是“技術效率”?什么是“認知效率”?
讓我們先看看,李叫獸的文章究竟講了什么。以《為什么你會寫自嗨型文案?》為例。文章定義了兩種類型的文案:X型與Y型。
李叫獸認為,X型文案是指把本來平實無華的表達寫得更加有修辭,用詞對稱,詞匯高級。比如把“工作辛苦,不如去旅行”這個簡單的表達寫成“樂享生活,暢意人生”。而Y型文案不一樣,其文案往往并不華麗,有時甚至只不過是簡單地描繪出用戶心中的情境。比如,同樣表達“工作辛苦,不如去旅行”,Y型文案會寫成:
你寫PPT(幻燈片)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云端;你在會議中吵架時,尼泊爾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有一些在寫字樓里永遠遇不見的人。
李叫獸這篇文章結語處告訴我們:有些人寫文案是為了感動自己,而優秀的文案是感動用戶。
看完文章,很多人瘋了:“哇!說得太棒了!”“太深刻了。”李叫獸在他的年終總結里還專門引用過一個用戶對這篇文章的評論:“振聾發聵!!此文對品牌和廣告業的典型意義幾乎是里程碑式的,值得一讀再讀,接著反復讀!!!”
用戶評價如此高,當然是因為大家從中受益了。不過這個問題真的是里程碑式的,第一次被李叫獸發現的嗎?其實,關于這個問題,此前有無數人討論過。比如在奧美創始人奧格威的經典著作《一個廣告人的自白》中,奧格威就說過:“不要用最高級形容詞、一般化字眼和陳詞濫調。講事實,但要把事實講得引人入勝。”
再比如,另一個廣告界達人克勞德·霍普金斯也說過:“高雅的文字對廣告是明顯的不利因素。精雕細刻的筆法也如此。它們喧賓奪主地把對廣告主題的注意力攫走了。”70年前的聲音,換個說法,放在今天仍然是微信公眾號的10W+。
事實上,任何一個廣告/文案從業人員都知道洞察與言之有物是最最基本的入門準則。但是,我們看到李叫獸的文章,仍然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為什么?
想一想,下面我列舉的概念你是不是都知道?市場均衡、用戶視角、看不見的手、認知偏差、復利效應、邊際成本、規模效應……
然后呢?你每天的工作生活里是只有看到它們時才能想起它們,還是你遇到問題時它們就會主動出來?如果你真的明白用戶視角,那么對于李叫獸、奧格威和霍普金斯說的,你就都不會覺得意外——他們只是在印證一個你知道的道理罷了。
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知道的,只是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
我們買來專業經典著作,報名參加培訓,參加行業沙龍,向經理學習業務知識,給客戶分析專業知識,掌握了PowerPoint 2016(微軟公司的演示文稿軟件)的最新功能。我們努力學會了越來越多的業務套路,對我們的工作越來越駕輕就熟,但也有越來越多的新問題涌入:我們需要繼續看新的書籍、新的文章,學習新的軟件、新的套路。
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術效率。在這種模式下,我們遇到每個新問題都要學習新知識。
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了解問題本質,了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后的實質,那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在這種模式下,我們會發現,很多看似全新的問題,其實只不過是狡猾的舊問題換了一身裝扮再次出現而已,就像自嗨型文案只是換了一個說法的基本道理而已。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一直無法提升,就是因為我們掉進了追逐技術效率的游戲圈套:我們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而這,讓我們陷入了學習的“老鼠賽道”。在老鼠賽道中,我們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實是在原地打轉。
要想從老鼠賽道中跳出來,我們就要努力提升認知效率;而要提升認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動效能的杠桿點——臨界知識。20%的知識比80%的知識更有用,我們要做的是花80%的時間,用在這20%的關鍵問題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時間花在各種知識上。
可是問題來了:我們在工作、生活中究竟該學習什么知識,才能提升認知深度和認知效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