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體系中,最為突出的是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由此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同等重視,課堂講解、學習、研討與課外觀察、思考、寫作同步進行;固定課時的集體教育教學活動與課余時間的學科興趣活動要統籌規劃安排;課堂作業與課外家庭作業有機配合;校內教育教學活動與校外調查活動相互結合,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多方面教育之間的相互協調、互相配合、相互促進,才能培養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關于德育,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指出,“居于首位的則是品德成熟性和公民成熟性的培養”,因為才能、天賦、人的個性“只有在思想政治和公民精神成熟性的背景上才能充分煥發出來”。因此,蘇霍姆林斯基深入細致地研究和論述了德育與智育、勞動教育、體育、美育之間的內在聯系,要求學校的任務工作都應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因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他特別強調道德信念的培養和自我教育,認為“自我教育是學校教育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因素”“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師指導學生自我教育,應當愛護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應當教導學生自我克制和自我約束,通過學習、勞動、體育等多方面的活動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在德育過程中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貫徹正確教育和啟發疏導、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等原則,重視談話、練習、獎勵等手段的運用和勞動,各種活動作用的發揮。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面關心兒童。他提出了“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的主張,并努力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教育環境,“讓學校的墻壁也說話”。這對我們深入認識和理解德育問題,明晰現代德育的目標和內容以及運用正確的原則、方法,有效地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是有很大幫助的。
在智育問題上,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許多新穎、獨到的見解。他把智育定義為“智力的教育”,這與人們通常僅把智育看成為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觀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明確提出智育永遠是教學、教育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智育的四大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積累科學基礎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智能,形成科學世界觀。他從智育的四大任務出發,要求正確解決教學與發展這一矛盾,要求在促進矛盾的辯證統一過程中,完成教學目標,實現和諧發展的總任務。智育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不僅世界觀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須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來進行。通過教學,科學知識的掌握,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培養他們的智能,并發展他們的智力。他認為只有掌握知識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幸福的人。他是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的統一論者,提出學生的知識要建立在一個廣闊的智力基礎上,反對那種只傳授知識,不注重發展智力的教學。要求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講課力求生動、形象、有趣,反對“一言堂”“滿堂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真正的學校是一個思考的王國”,并用激勵手段鼓勵學生,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取得成績的快樂。關于教學大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貫徹執行國家制定的教學大綱,但不能過于機械,心中同時應有“第二大綱”,借以指導學生課外活動與課外閱讀,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師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優秀教師懂得的東西應比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高出很多,課程對他來說只不過是這門學科的起碼知識。教師淵博的知識和扎實的功底是吸引學生熱愛學習,獲取知識的必要條件。
勞動和勞動教育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認為,勞動是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不能沒有生活和勞動,勞動是推動和促進人類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重要因素。勞動教育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他明確指出,教育者的任務,就在于“讓人在造福于社會的勞動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讓勞動給他帶來真正的個人幸福”。教師要教育學生“能在整個社會的以創造性態度對待勞動的氣氛中得到發展”。實施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勞動態度,即樹立起公民情感和公民精神,樂于為社會、為人民造福。勞動教育的任務在于:一是培養學生的公民精神,提高和增強學生為公共福利、為社會、為人民的利益而勞動的責任感、義務感和積極性;二是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深刻體會和感悟勞動在個人思想上、精神上和情感上所獲得的快樂和安慰;三是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體驗到勞動自豪感、榮譽感和尊嚴感,養成熱愛勞動的崇高精神。不同于其他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倡導的勞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體力勞動,而是“創造性勞動”。“必須使勞動充滿豐富的智力活動,使科學技術滲透在日常的勞動中”。因為,創造性勞動不僅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于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聰明才智的發揮。所以蘇霍姆林斯基堅持要求把創造性勞動的思想和原則貫穿于整個學校教育實踐中,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接受10年教育,僅僅教給他科學基礎知識,不讓他接受勞動教育,而他畢業時就把一把鏟子交給他開始勞動,這對于學生本人和學校教育都是“一個悲劇”。因為他在10年的學校教育中,脫離了生活和勞動,沒有勞動技能和勞動情感,沒有生存的本領和創造性勞動的才干,是很難步入社會生活的。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時代要求學校教育必須實施好勞動教育,用足夠的知識、充實的智慧和精煉的才干去豐富勞動內容,完善勞動過程,提高勞動效率。同時,要盡可能用新技術手段取代傳統勞動方式,用機械化取代純體力勞動,以減輕勞動強度,縮短勞動時間,增強勞動成效。還要動手動腦,手腦結合,以此既能發展體力,提高勞動技能,又能發展智力,提高思維能力,使學生在精神上得以提高,個性上得以發展,真正成為具有創造性勞動素養的人。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觀的真正含義。
體育應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居于首位,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重要觀點。因為健康的身體和體魄是實現其他各項教育的前提。他指出:“體育是使人的精神生活充實和文化知識豐富的起碼條件。同時,體育也是使人的其他一切方面變得高尚”。健康的學習生活和精神生活,必須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基礎,為出發點,由此必須輔之以體育,重視和加強學生的身心健康。“體育是一個人全面和諧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他指出,兒童的體育主要是在于能夠促進機體的正常發育和增強健康,而對于少年,體育的任務除了增進身體健康外,還必須增加充實智慧才能,培養道德情感和審美素養及熱愛活動等多項內容。蘇霍姆林斯基強調,要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和充沛的精力,一是認真實施教學大綱規定和要求的體育課程和各種體育運動;二是要注意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為確立并遵守學校勞動和休息制度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重視日常身體鍛煉和食品營養,把體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正確理論觀點在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需在我們在學校教育工作中付諸實踐。
“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由此,蘇霍姆林斯基著重論述了美感教育對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作用。他認為,美感教育與形成學生道德品質密不可分,應成為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學校美感教育的任務,首先是教會學生認識美。在認識美的基礎上,進而培養美的情操,美的修養,提高和增強美感情操。這是普通學校青少年學生美育教學的總目標,也是實現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要求與步驟。從勞動創造美的角度出發,蘇霍姆林斯基要求對學生提出任何勞動任務,不僅具有物質生產的意義,而且具有與培養美感相聯的美學意義,鼓勵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和公益活動。“公益勞動中美的創造因素越鮮明,對作為勞動成果的那些東西的美學價值同對創造這些東西的人的道德評價的結合就越深”,他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美的情感,塑造學生美的心靈。他提出了開展美育的多種途徑和手段,如通過觀賞大自然感受美,通過文學藝術作品鑒賞美,通過動手勞動創造美,以及要求學生重視衣著和儀表美。總之,在青少年整個受教育過程中,必須抓好美育的實施。在整個美育過程中,美育應隨時隨處進行,這是蘇霍姆林斯基關于美育的理論觀點。
蘇霍姆林斯基詳細論述了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構成,明確了五育的教育目的和具體任務,但突出強調了體、德、智、美、勞各項教育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制約、相互促進的整體。五育的實施和發展無輕重先后之分,須同一步調,同一要求下進行,以此才是蘇霍姆林斯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