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古就有終身教育的思想,但直到今天,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對終身教育仍有不同的理解與看法。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終身教育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啟示。我們可以把終身教育看作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指導方針,一種社會運動,一種時代思潮。把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可激勵我們對現行教育進行批判反思,從而確立與時代社會發展需求相吻合的大教育觀,推動教育與社會的協調健康發展;把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指導方針和策略,則可以為當代教育的健康成長發展找到方向,指明道路;把終身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或社會運動,則能把終身教育的思想、理念和措施落在實處,扎扎實實地開展終身教育;把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時代思潮,則強調終身教育的動態性,變革性,與時俱進地改革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建立起從生到死的一體化終身體系。
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潮始于20世紀60年代,倡導者和代表人物為法國成人教育家朗格朗。在1965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第三屆促進成人教育國際委員會”上,朗格朗作了題為“永久教育”的學術報告,首先使用了終身教育這一概念。自此,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潮和一種獨特的教育現象,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極大興趣。1967年,文化合作委員會決定把終身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主要指導思想。1970年的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把終身教育作為規定的20個目標之一。1972年5月,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中,對終身教育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并建議把終身教育作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今后若干年內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導思想。20世紀70年代,世界各國通過制定和修改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等相關法規、政策,保障了終身教育的貫徹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20世紀80年代,一些國家開始將本國教育體系和教育制度的改革納入或過渡到終身教育或學習一體化組織系統中。如日本1988年度的教育白皮書明確提出國家的“教育改革的基本課題是實現終身學習社會”。我國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國務院1999年1月13日批轉的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規定,“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終身教育體系”;新近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由此可知,終身教育從提出以來,始終處于人們的高度關注之中,形成一種國際教育思潮,推動著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
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終身教育對現代教育作了全新的詮釋,對教育在人生中的作用予以明確定位,倡導教育應貫穿于人的一生,倡導教育的社會整合,倡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聯系,把影響人生各階段發展的各種因素統一協調起來,建立學習型的社會。由此可知,它對教育作了一種突破時空的詮釋,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對人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活動將產生深刻,巨大的沖擊,對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作了全新的科學定位。終身教育觀將使我們認識到教育的價值和使命在于對每一社會成員進行公平合理科學的教育,在于對受教育者進行永無止境的提升,使其不斷充實,不斷提高。教育的價值和使命也在于幫助受教育者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以健康全面和諧的發展。這就是現代教育觀,也是我們的教育理想與追求。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現象,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只要有人類社會,就有教育現象的存在,教育具有永恒性。同時,教育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和自身發展規律的制約而不斷地作出調整和變革,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革,教育具有歷史性。現代社會的發展進步使得教育也由單一的教育活動轉變為一種全新的社會事業,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教育由教育活動、教育事業和教育理論這三個層次的現象所組成。教育活動是指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傳遞文化知識的一種活動;為使這種活動有序化、科學化,就需要有一種形式去干預教育活動,于是就形成了教育事業;人們為更好地進行教育活動,發展教育事業,就需要對教育活動和教育事業進行研究,從而形成相應的教育理論,指導教育活動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由此,教育改革與發展就是在一定教育理論和教育原則、方針指導下向某一理想狀態邁進的社會活動過程。教育理想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變革的原則。終身教育提出了人的一生要不斷地學習進步和學習型社會的建立,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更是教育改革的目標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