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師生如何借助文本進行有效對話
傳統的語文教學幾乎是教師一個人獨自,包辦替代了學生的思考權和話語權,學生沒有主動性和自主性,教師與學生之間是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的主客體關系。而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那么,語文課上師生如何借助文本進行有效對話呢?我在20余年的教學中,有以下三點體會。
1 預習是有效對話的基礎
預習是學生課前自己讀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給學生明確的預習任務,并且要進行方法上的指導。比如按著“標——查——注——思”四步進行預習,并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標”是初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標出生字詞。“查”是自查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并積累下來;自查作者的生平、事跡、主要作品及本文的寫作背景資料,并從中獲取與理解本文有關的信息。“注”是再讀課文批注每一自然段所寫的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注上自己的疑問,以備課上解決。“思”是依據課后研討與練習再讀課文并作讀書筆記,準備課上交流研討。預習貴在堅持,教師要逐步使這四步預習法成為學生預習的常規,并養成習慣。教師在上課時一定要檢查預習,肯定學生預習成果,給學生預習以動力,發現問題更要及時地引導與糾正。
2 尊重學生是有效對話的關鍵
在檢查預習時,根據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情況設計并確定學生活動形式。比如:感知文章內容要通過默讀思考來完成,教師要把問題、方法、要求都一次性地交代清楚,然后讓學生靜靜地去讀書,中途不要有任何插話或其他的干擾。巡視中發現必須提醒的事,提醒誰只是悄悄地讓他一人知道即可。當學生示意老師已經讀完,教師再組織全體學生集中交流。集中交流時也要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生不必舉手,不必經教師獲準再發言,誰有想法誰站起來說,只要是一定時間內談一個集中的話題就可以。教師在交流中關注全體,相機而導,由一個話題過渡到另一個話題。同時要特別關注有價值的課堂生成,要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品味語言時,更要尊重自主,決不能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對語言的獨特的品味與感受。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深入到文本中去體味、去涵泳。學生朗讀時,讓他們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作者的感情,而不要花大量的時間舍本逐末地作純粹朗讀技巧上的指導。
3 發展思維是有效對話的目的
教師對文本把握要有深度,備課時必須通讀、熟讀、深讀、透讀教材。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裝教材于心中,達到文中之言如出我之口,作者之思即我心想的程度。這樣,再進一步思考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會在知識和能力上有哪些提高,并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題,科學預設要探究的問題。同時思考采取怎樣的活動方式能調動學生的讀、寫、聽、說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語文實踐的時效性。因為課堂中探討問題不只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要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和增長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和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課堂中的活動必須是學生主動搜集分析處理信息、獨立發現問題、獲得知識技能、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探究活動,絕不能是教師的包辦代替。同時教師要恰當地發揮主導作用,在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善于啟發、引導,善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會不斷閃現思維的亮點,彼此獲得對文本的獨到感悟,進而促進目標的達成。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活潑的、靈動的、有效的、有深度的語文學習。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地把握住課堂的生成點、生長點,引領學生帶著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走進文本,帶著文本所得走向生活和實踐,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佳境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