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蘊含著極其深刻的生活智慧 文:中華親愛家 (一) 孔子門徒編撰的《論語》,收錄了數則孔子談論中庸的文字。這些文字,與其說是一種理性的思考,不如說是體現了一種直觀的智慧。 而子思編撰的《中庸》一書,則對中庸思想,有了更充分的闡述,豐富和發展了包括孔子在內的中國古代仁人志士的中庸思想。 (二) 一是“度”。論語中有這樣一則話:“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唬骸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這里看出,中庸既不是不足,亦不是過頭,而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也就是無論做人,做事,都不能走極端,都不能過份偏激。 二是原則性。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則,孔子一直是堅持的。這些原則,就是仁愛,就是道德,就是禮,就是義。正如《論語》所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span style="COLOR: #000080">離開原則性,離開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純正的道德動機,便不再是中庸,而是滑頭主義。 三是靈活性和變通性。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把握時機,促進事情的解決。承認差別。正如《論語》一書中所指出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小人而無忌憚也”。失去靈活性,失去變通性,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變得刻板,也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了。 四是人與人的和諧,物與物的和諧。世界是廣闊,存在著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各的特點??鬃右笕藗円骖櫢鱾€事物的個性,兼顧各個人的特點,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實現物與物之間的和諧。正如《中庸》一書所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span>
(三) 他們的這些言論,顯然是對人性、自然和社會,進行深入的思考而得出的深刻結論.相對于只強調對立、只強調斗爭的思維而言,相對于過頭或不足的兩種片面性而言,相對于只看到某一種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而言,中庸是一種更全面、更深刻、更成熟的智慧。 (四) 有人說,做那種不高不矮不麗不陋的人,這就是中庸之道嗎?我看,不是。它不過是庸庸碌碌的生活。中庸之道,是為了改造社會,決不是為了適應社會,是為了追求真理,決不是為了個人的飽食終日。如果能夠在真理和美德上走得更遠,即使冒著巨大的風險,他也決不猶豫。在社會地位和財產上,沒有大的成就,被世人視為無用之人,但自己覺得這種生活更體現了自己的個性,體現自己對真理的追求,因此也決不感到自卑。 庸人不懂得中庸。他們只知庸庸碌碌地生活,而不知追求真理和美德。而俊逸之士,也往往不懂得中庸。他們在追求真理和美德的同時,由于思維的片面和情緒的偏激,思考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走極端。達到中庸之道,并非易事。所以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五) “生活中是充滿悖論的。在個人與集體的平衡中,過份強調其中一方都可能有危險。若不考慮一個觀念具體運作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便很難判斷它的可行性。中庸之道指導我們,在集體吞沒個人的情況下應該多關注個人權利,而在個人利益泛濫時又應該強調一下集體”。這段話說得很好,深諳中庸精神的精髓。 我一向態度是: 如果一個人過于強調法治,我就要與他唱對臺戲,倡導道德。如果一個社會過于強調經濟效率,我就要與他唱對臺戲,強調經濟公平。 如果一個社會過于強調物質文明,我就要強調精神文明。 如果一個社會過于強調外在世界,我就要強調內在世界。 如果你們過去強調向前,我則要強調懷古。 我這種做法,決不是抬杠。我只是想說:我們在強調事情的這一端的時候,也要重視事情的另外一端。努力做到中庸之道,這樣才能使人生少走彎路,這樣才能使社會發展少走彎路,避免大的動蕩和波折。 (六) 可能是近代戰爭的失敗,使中國人的心態失去平衡,極端的自卑和仇恨,使他們再也沒有辦法用一顆平靜和正常的心情看世界。 可能是馬克思學說本身的局限,使人們夸大了事物與事物對立的一面,而沒有看到事物與事物同一的一面。 可能是政治人物價值取向極其貧乏,只考慮一時一己的最大利益,不考慮舉國萬民的整體生存和發展,才導致整個民族中庸精神的喪失,才導致極端思想\片面思維的惡性蔓延。 孔子偉大,不但偉大在他善良、成熟的人格上,不但偉大在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誨上,而且還偉大在他的中庸思想上。 愛默生是孔子的知音。他顯然十分清楚地認識到中庸思想的偉大意義,及其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他在日記中寫道:“孔子,民族的光榮,絕對東方的圣人,他是個中間人。他是哲學中的華盛頓、仲裁人,現代史中的中庸之道”。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中庸思想,認識到中庸思想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克服片面性和絕對化的缺點,這樣才能實現自我世界的平衡,才能實現社會發展的平衡。
musee的看法:中庸,是指符合天道、人道 個人認為孔子的“中庸”思想并非僅僅是一般人認為的不偏不倚,而是符合法、符合道、符合德的一種行為。 中庸,是指符合天道、人道。中,應該做動詞(其音念“重”,zhong第四聲)用,符合,根本;庸,目地,目標,大道,“中庸”是符合法、符合道的意思。 為什么這么說呢? 曾經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好不?孔夫子的回答是“不如以直報怨”,倘若別人對你不好,你也報之以德,那么別人對你好的時候,你用什么回報呢?那當然也是報之以德啦,沒有區別,那么憑什么來鼓勵別人對你好呢? 所以孔子主張“以直報怨”而非“以德報怨”,這里我們看出,他不是以主觀的自我標準來處理事情,而是根據客觀情況分別對待,這其實就是無我無為的一種態度,實際上已經很接近天道。 在人中,做一個好人,別人對我好或者壞,我都對他好,這是人;而老天就不是這樣以“自我之見”來對待的,祂可觀而公平,祂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非不分善、惡統統善待,這就是人與天的不同之處。 所以,孔子的中庸并非人所理解的那樣“居中、不偏不倚”的意思,而是一種“無我”的近似大道的原則,公平,適度,客觀,靈活...... 符合大法,既符合天理,也符合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