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粗暴體罰學生是教育大忌
(中教評論)
報載,
一個鮮活的生命消逝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又擺在人們特別是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體罰學生為何屢禁不止?
近年來,因學生犯錯誤而被老師罰站于教室外的新聞屢見不鮮。有遲到被罰站的,有上課不守紀律被罰站的,也有完不成作業被罰站的,還有請不來家長被罰站的。有站一節課的,有站一天的。因被老師罰站,有熱暈的、凍病的,有離家出走的,甚至有受辱身亡的。但讓人吃驚的是:一次次血的教訓,一件件慘痛的悲劇,并沒有讓我們醒悟,對學生的體罰現象仍屢禁不止。
原因何在?據筆者對部分教師的調查,主要有以下“理由”:一是覺得學生難管,不體罰不長“記性”;二是認為不讓學生上課可以使其痛改前非;三是教室外罰站既可讓其反思,又不影響其他學生上課;四是可以以儆效尤,對其他學生起警示作用。一些教師還認為,當今孩子太嬌氣,懲罰是教育的一種手段,體罰也必不可少。甚至連近日被熱炒的“狼爸教育”也成為支撐“棍棒打成器”的依據。
果真如此嗎?首先,剝奪孩子上課的權利是違法的。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受教育權,不得隨意開除未成年學生。應當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由此可見,教師把學生趕出課堂、不讓其上課,已涉嫌違法,教師壓根兒沒有這個權利。其次,懲罰教育并不是體罰教育。懲罰的確是教育的一種手段,正如教育專家所言“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特別是當今中小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不大能承受挫折,適當地進行懲罰教育是有必要的。但懲罰并不是體罰,批評教育可以但不能侮辱人格。每一個教師應該自覺做到“懲罰不濫用,體罰不能用”。
對教師來說,將學生趕出課堂、令其在教室外罰站,可說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但實際效果又如何呢?有多少個學生因被罰就學習好了、尊重老師了、遵守紀律了?你不讓他聽課,他只會學習更差;你侮辱孩子的人格,便是將屈辱的種子植入他幼小的心靈。
泰戈爾說:“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讓鵝卵石臻于完美。”教育從來都是“潤物細無聲”的活兒,粗暴往往是無計可施的下策。這就是古今中外,“愛的教育”總是勝于“體罰教育”的原因。允許人犯錯并給人改錯的機會,對成人尚且如此,何況一個孩子?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信任學生、幫助學生是教師師德的基本要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如果沒有融洽的師生關系,如果沒有愛,園丁將不再是紅燭,教壇還何談神圣?
愿我們汲取并反思這起教訓,愿此類事件不再發生。(南安)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