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能不能主動結識學生?
德國的一所公立小學,對1990年本校畢業的300名學生,進行了長達15年的“成長追蹤”。他們從追蹤結果中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300名畢業生,分別上完初中、高中和大學,并陸續走上工作崗位后,已經得到提拔和重用的有68人。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68人,既不是當年埋頭讀書、成績名列前茅的孩子,也不是吹拉彈唱樣樣在行的“文娛小子”,而是溝通能力特別突出、從小就不怵權威的人。當初在小學時有33人給校長寫過信,有20人與校長共進過午餐,有12人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演講活動。也就是說,在68個最先得到社會認可、最先找到用武之地的學生當中,有65個在小學時都結識校長,占總數的95.6%。
初讀這個故事,不得不感嘆校長的影響力之大。在讀書時結識校長,還能意味著以后工作得到提拔和重用。對結果感到驚訝的不止我一人。這所小學的校長威爾遜很驚訝,全校的老師也很驚訝。經過反復的分析和研究,他們得出一個結論,凡是上小學時就能結識校長的人,一般都具備三個特征:一是不怵權威,二是善于與人溝通,三是樂于在“大人物”面前自我表現。
結論讓人釋然。校長成為“權威”“大人物”的代名詞不足為奇,但是如果結識校長已經成了一種需要挑戰自我、需要優秀潛質才能做到的事情,是不是校長離學生太遠了呢?難怪很多人已很難回憶自己曾經的校長是什么模樣。
校長能不能主動結識學生?也有這樣的先例,蘇霍姆林斯基在擔任校長期間,不但了解每一個學生,他還曾試辦6歲兒童的預備班,從一年級到十年級,連續擔任該班的班主任,在10年內跟蹤觀察和研究了解學生。他能指名道姓說出25年中178名“最難教育的”學生的曲折成長過程。在他去世后,人們從他的筆記本上發現,他曾先后為3700名左右的學生做了認真的觀察記錄。這樣的校長,怎不讓人敬佩!這樣的學校,怎能讓人忘懷!
校長因為其在學校的影響力,有時,對學生的指點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而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校長能更真實地了解學生的想法,這對于學校工作無疑是有推動作用的。近年來國內學校作出了一些探索,比如校長午餐、下午茶等,這些行為值得肯定,但是這些事件屢屢成為新聞,也說明與學生充分交流的校長還是少數。
結識學生,校長們不缺溝通工具,從校長信箱到郵件、博客、微博、電話,各種交流工具已經非常便利。結識學生,校長們不缺時間,即使每周能抽45分鐘聽一個班的課或者參加一個班的主題班會,一年也能走進每個班級,一屆任期也能對很多班級了如指掌。結識學生,校長們不缺空間,早上在校門口看看,中午在校園轉一圈或者晚上在寢室走走,校園的每個場所都會碰到很多學生。結識學生,校長們不缺話題,從吃的早飯到穿的校服,昨天的作業明天的考試,學生們的困擾從不會少。
然而,盡管校長結識學生很容易,但大多數校長結識的學生卻相當有限。作為一項育人的職業,也許校長們該轉變轉變觀念,威嚴的校長同樣可以和學生打成一片。結識一個學生,說不定就改變了他的一生。而若干年后,那句“我的校長某某某”將是對校長們的最佳褒獎。■張春銘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