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的智慧
人何以異于禽獸?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康德說,人對頭頂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心生景仰和敬畏。胸懷“四端”之心,敬畏道德法則,只是人之為“人”并從善和行德的心性動因。在復雜的人事和世事環(huán)境中,在道德矛盾和沖突的困境中,好心要辦成好事,善心想結(jié)出善果,不僅要有一顆平凡的良心,還要有“善于為善”的智慧。
道德規(guī)范要“善于”遵守
人總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價值判斷和道德選擇。如何行事才算德行高尚,怎樣處世會有“失德”之嫌?為了給出一定的指引和約束,在一個民族漫長的文明進化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系列道德規(guī)范,約定俗成地作用于人們內(nèi)心。
然而,道德規(guī)范是抽象的,道德矛盾卻是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是共性的,道德矛盾卻是個性的。具體的、個性的道德矛盾需要靈活變通地解決,不能“天不變、道亦不變”地墨守成規(guī)。
古人留下了很多這樣的例子。在常人看來,儒家禮教是極為死板的,殊不知先儒孟子對道德規(guī)范的把握卻是非常靈活的。他與淳于髡曾有一段意義深遠的對話。淳于髡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是禮教嗎?”孟子肯定地回答:“是的。”淳于髡追問孟子:“如果你的嫂子掉入水中,你會伸手去救嗎?”孟子說:“嫂子落入水中不伸手去救,無異于豺狼禽獸。男女授受不親是禮教,但嫂子落入水中伸手去救是通權(quán)達變。”盡管“男女授受不親”的道德規(guī)范早已被廢棄,但孟子不是做規(guī)范的“衛(wèi)道士”,眼睜睜地看著“嫂子”淹死,而是根據(jù)具體的道德情境“反經(jīng)行權(quán)”,靈活地應(yīng)對道德困境,這種“善于為善”的行德思路和方法對我們?nèi)圆皇橐环N富于智慧的啟示。
道德操守要“善于”堅持
道德是社會關(guān)系的產(chǎn)物,人是在社會關(guān)系中生活的。德性操守是人“自立于世”的品行根基,親朋故友是人“生存于世”的情思所依。誠然,一個立志遵從道德的人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遭遇不可預知的困境,但與苦難相比,更容易沖破心靈防線的,是利益誘惑,尤其是來自親友的訴求和利誘。因為,這樣的處境之下,人不但要抵御眾多誘惑的吸引力,更面臨一個難題:如何既不違背對道德的堅守,又不傷害與親友的關(guān)系。
當?shù)滦圆偈卦庥鲇H友不當企求時,非要“薄情寡義”,付出“眾叛親離”的代價才能破解困局嗎?答案是否定的。后漢太尉楊震就曾給出了智慧的解答。
有一次,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途中,路經(jīng)昌邑。當時的昌邑縣令王密是他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的官員。王密聽說楊震路過本地,為報答楊震當年的提攜之恩,便在夜晚懷揣白銀十斤饋贈楊震。清廉的楊震對他說:“我們是老朋友了,我很了解你的為人,你卻為什么不了解我呢?”王密勸道:“現(xiàn)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無言以對,只好愧退。楊震守護道德操守,并沒有對故友嚴辭斥責,更不是將其掃地出門、割席斷交,而是婉言相拒,讓對方充分理解自己,使得情誼與操守皆得保全。這是“人情練達”的行德智慧。
有些送禮的人深諳“放長線、釣大魚”的賄賂之道,“預送”是先交朋友,一旦“朋友”交成了,你的道德操守底線也就再難堅守。對于這些饋贈人,更需要用智慧拒絕,才能不給其留下奢望的空間。春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很喜歡吃魚。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條魚,他不肯接受。送魚的人對他說:“我沒有別的意思,只是聽說你愛吃魚才送你的。”公儀休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我才不接受。我現(xiàn)在身為國相,所領(lǐng)俸祿足供自己吃魚,如果我因為接受別人的魚而被罷官,不但別人不會再送魚給我,就是自己想用俸祿買魚也不可能了。今天你并不因為有求于我而送魚給我,但下次等你真的有求于我時,我又該怎么辦呢?”如果公儀休只是簡單地說不收,送禮人還會以為他嫌少而加大砝碼再來騷擾他,或者覺得他是故作清高,從而散布對他不利的言論。公儀休的推辭洞若觀火,杜絕了行賄者再來糾纏的可能性。想想現(xiàn)今那些因受賄而淪為階下囚的“英才”官員,他們?nèi)鄙俚牟皇墙?jīng)世致用的智力,而正是這種“世事洞明”的德性智慧!
社會道義要“善于”主張
社會的良序運行離不開道義,道義的尋求和伸張更離不開智慧。有一則關(guān)于分粥規(guī)則的故事說,一個7人的團體要在沒有計量工具的狀況下公平地解決分食一鍋粥的問題。起先,大家推選其中一人分粥,但不久便發(fā)現(xiàn)這個人有私心,總給自己分的粥最多;更換了分粥人后,卻并沒有徹底改變那種誰“掌勺”誰就多得的局面;再改由一人分粥另一人監(jiān)督,這種辦法施行不久,分粥人與監(jiān)督人便從權(quán)力制約走向了“權(quán)力合作”……后來,大家商議,7人輪流值日,但分粥的人必須最后領(lǐng)粥。這個辦法終于解決了公平分粥的難題。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像“分粥”這樣的道義難題需要集社會智慧去解決。比如,一位醫(yī)生或一家醫(yī)院遇到一貧如洗的求醫(yī)者,該不該收治?救治到什么程度?如果救治,費用全由醫(yī)生或醫(yī)院承擔,這樣的事例經(jīng)常出現(xiàn),醫(yī)方肯定無法承受。如果因此而譴責醫(yī)方,顯然有失公平。如果拒絕救治,患者病情惡化,又極不人道。按照醫(yī)德觀念,醫(yī)方應(yīng)當發(fā)揚職業(yè)道德精神,不計利益地“救死扶傷”,畢竟與救命須及時相比,醫(yī)藥費用問題的緊迫性并不在同一個層次上,還可能有時間、有辦法得到解決。但是,如果每次總是犧牲一方的利益以保全另一方利益,這種做法就不合道義了。以此來看我國政府大力推行的全民醫(yī)保制度,它不僅是一項醫(yī)療制度創(chuàng)新的惠民工程,更是一種解決醫(yī)患道義矛盾的智慧方法。
行德離不開智慧。個人行德的智慧是對世事不偏不倚的合宜處置。所謂合宜,或如亞里士多德所告誡的,就是要把守“中道”。什么是中道呢?就德性而言,自信是驕傲和自卑的中道,義憤則是易怒和麻木的中道;就德行而言,勇敢是魯莽和怯懦的中道,而大方則是奢侈和吝嗇的中道……不僅個人行德要有智慧,社會和國家行德也要有智慧。社會和國家行德的智慧就是要找到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機制,并能有效地保障這種機制良性運行。一個社會或國家,如果沒有這樣的行德智慧,即便增加了社會財富也不能增加人們的幸福感;如果沒有這樣的行德智慧,行德的人既得不到物質(zhì)上的“好報”,也得不到輿論上的“好評”,就會導致榮辱不分,善惡不辨,是非無度,也就談不上社會的和諧有序了。
如果說一個人成才要有“智商”,那么一個人成人不僅要有智商還要有“德商”;如果說一個社會富裕需要“才智”,那么一個社會幸福不僅需要才智還需要“德智”。唯有匹配了智慧的善心和善行才能必然地結(jié)出善果。(安徽師范大學教授王習勝)《 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