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談福
每逢農歷新春佳節,我國從繁華的都市,到偏僻的鄉村,家家戶戶都要張貼紅紅的“福”字,大家為何如此愛“福”呢?我想,這與“福”字的文化內涵和中國人對福的美好追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禁酒是福
前不久,中央關于加強作風建設的八項規定中明確指出,公務活動“不安排宴請,不喝酒”。此舉被媒體稱之為“禁酒令”。仔細研究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我發現,“禁酒”是福。
敬酒的本意是以酒祭神求得庇護,而對普通人的要求是對酒“敬而遠之”。西周統治者發布了我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其中說道,只有祭祀時,才能飲酒。西漢前期實行“禁群飲”的制度,相國蕭何制定的律令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此后歷朝歷代對禁酒也都有一些規定。我們有理由認為,對酒敬而遠之,不觸犯法律,不違反規定,不飲酒誤事,當然就是有福。
富裕是福
向往富裕,自古而然。我國東漢末年的劉熙在《釋名》一書中闡釋:福是“富”。民間傳說中也曾經將“福”字視為阻擋和驅趕“窮神”的“護家符”。
相傳當年姜太公的妻子馬氏嫌貧愛富,在姜太公走背運時離家出走,后來看到姜太公有了權勢又返回來,糾纏姜太公封她為神。姜太公不勝其煩,譏諷她為“窮神”,不讓她去有福的地方。時逢大年除夕,百姓知道以后,為了不讓“窮神”進家門,家家戶戶便在門上貼上“福”字。
近代,也有人從“福”字的字形上揣摩出它有“富裕”的含義:“衣”旁,代表有衣服穿;“一”代表房屋的梁,標志有房住;“口”代表有人;“田”代表土地,有田種,也代表有工作干。從這個解釋來看,“福”字所含的富裕標準,是指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小康水平。現在我們的生活已達到小康水平了,應該說都是有福之人。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的今天,我們更要反對奢侈浪費,只有珍惜已得到的福報,時時葆有敬事惜物的心,才能把福長久地留在我們的身邊。
“躲禍”是福
人們經常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然而,春節家家貼“福”字,在民間還有一個用意是為了躲禍。據說這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時代。
相傳洪武二年除夕前,朱元璋出宮在南京城微服查訪。當他走到城南一處集市上時,見許多人圍著一幅畫指指點點。他湊近一看,只見那畫上畫著一個淮西赤腳女人,懷里抱著一個大西瓜。他看后大為不快,認為這作畫之人是借此畫譏笑他的馬皇后出身寒微,沒有裹腳。氣憤的朱元璋回宮便吩咐御林軍到鎮上調查,在畫畫的人和圍觀的人家門上貼上“福”字,以便翌日去抓人。仁厚的馬皇后從侍從處得知此事,立即暗中再派人在全城各家各戶門上依樣都貼上一個“福”字。第二天家家戶戶“福”盈門,御林軍無法下手,從而消除了一場大禍。從此,人們一到春節便將“福”字貼起來,以圖吉利,“躲避災禍”。
這雖只是一個有趣的傳說,但也說明“躲禍”是福的道理。幸福的生活過得久了,人容易思想懈怠,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加強慎獨意識,才能遠離災禍,自求多福。
健康是福
春節貼“福”字,實際上更多的還是企盼“五福”臨門。“五福”源于《尚書·洪苑》對“福”字的解釋:“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這就是說,福包括五個方面:即長壽、富有、健康安寧,美好品德和老有善終。也是人們常說的五福臨門的來歷。
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里所謂的“五福”,歸根結底,健康是福。當然,這里的健康不僅是指身體健康,而且也包含著品德健康,心理健康。只有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生命才能高壽,才能善始善終。
“福”字從甲骨文時代就是美好祝福的意思,經過5000年的傳承,福文化的內涵進一步豐厚,它所承載的正能量更加強大。清代有一位名叫石成金的學者,寫過一首《知福歌》的詩歌,照錄如下,作為送給大家的新年祝福——人生盡是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聰明就是福。思量饑餓苦,飽暖就是福。思量負累苦,逍遙就是福。思量離別苦,團圓就是福。思量兵刀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獄苦,自在就是福。思量無后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著就是福。可憐人世間,幾個會享福。有福要能知,能知才是福。我勸世間人,不要不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