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呈現七大趨勢
——尋找中國高等教育的世界坐標
自上個世紀末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從數量和規模上看,中國已成為高等教育大國,目前正努力邁向高等教育強國的行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中的國家分類標準,對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機構、中國國家統計局、名為“QS”的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世界大學排名和中國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數據分析發現,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不含港澳臺)高等教育當前的發展狀況表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接近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但平均每10萬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數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200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繼續提高并達到24.35%,而同年世界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平均值已達65.26%,發展中國家為28.56%,世界平均水平則為36.06%。可見,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接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從每10萬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數量來看,中國還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和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2009年,發達國家每10萬人口中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數平均值為4315人,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值為2600人,世界平均值為2951人,中國僅為2222人,與其他國家的差距還非常明顯。當然,這與中國人口基數相對較大也有一定關系。
第二,中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居世界第一,但其中專科層次學生所占比例偏大。2009年,中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已經超過2929萬人,位居世界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并且遠遠超過位于第二名的美國,2009年美國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數為1910萬。
但與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在校生中專科生比例明顯偏高,研究生所占比例略高,本科生所占比例相對較低。2009年中國本科生、專科生和研究生人數所占百分比分別為49.63%、44.51%、5.86%;同年發達國家的本科生所占比例平均值為79.24%,專科生所占比例平均值為20.72%,研究生所占比例平均值為3.47%。發展中國家對應的平均值分別是77.73%、25.20%和1.81%。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層次還不夠高,重心較低。當然,重心的偏重并不是以層次高而論,還需要結合該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進行深入分析。
第三,中國對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視程度居世界前列,但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卻低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
2008年,中國高等教育支出占教育總支出的比例為29.03%,這一比例略高于同年發達國家平均水平(23.91%),遠遠高于同年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17.95%)和世界平均水平(19.45%)。但2008年,中國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僅為0.64%,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1.27%),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97%),略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0.87%)。依此,中國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力度還有待提高。
第四,中國高校教師數量居世界第一,女性教師所占比例相對較高,但師資力量差距仍大。
2009年,中國高校教師逾149萬人,居世界第一;美國高校教師約141萬人,居世界第二。該年中國高校女教師所占比例為44.4%,明顯高于發達國家平均值(40.2%)和發展中國家平均值(36.3%)。這表明,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高校工作,女性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力量,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中國在社會公平特別是性別平等問題上有很大進展,在國際社會中有比較好的表現。
由于各國生師比數據暫缺,但仍可通過高校在校生人數觀察到,中國師資力量比較薄弱。2009年,中國高校在校生人數比美國大約多1000萬人,而高校教師僅比美國多約8萬人,由此可見中國與發達國家在高等教育師資力量上的差距。所以,面對龐大的學生規模,中國高校教師的絕對數量優勢就顯得弱小了。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出國留學人數最多的國家,約占世界留學總人數的15%,但來華留學生僅占全球留學生總數的1.8%。
中國是高等教育出國留學生數量最大的國家,2009年,中國高等教育出國留學人數超過50萬人,約占全球高等教育留學生總數的15%;但同年,來華留學人數僅6萬多人,約占全球留學生總數的1.8%。比較而言,中國仍然是以輸出留學生為主的國家。
許多發達國家則是以輸入留學生為主。例如美國,2009年接收的留學生數高達66萬人,約占全球留學生總數的20%,出國留學生數則為5萬多,約占全球留學生數的1.6%。可見,中國高等教育還需繼續提高自身的吸引力。最近幾年,中國也逐漸成為了發展中國家里的最大留學目的地,尤其是亞洲和非洲。
第六,中國在工程索引(EI)、科學引文索引(SCI)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但在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期刊的論文發表數量相對較少。
中國在國際上發表論文數量不斷增多。2011年,中國在工程索引期刊中的發表量位居世界之首。在自然科學領域科學引文索引期刊中發表論文總量僅次于美國,是世界上發表量第二大的國家。但相比之下,中國在社會科學領域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的論文發表量較低,僅排在第八位。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受到非英語母語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七,中國高校的國際聲譽在發展中國家處于領先地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隨著“985工程”等高校建設項目的不斷推進,中國目前已有一定數量的大學在國際上具有良好的認可度,在高校綜合排名中表現漸佳。2011年,中國在名為“QS”的世界大學排名、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世界大學排名和中國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等全球性大學排行榜中,進入前200名的高校分別有7所、3所和1所。這一表現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領先地位,與少數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在縮小,如日本分別為11所、5所和9所,法國分別為4所、5所和8所。
但中國高校的總體評價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例如,美國在這三大排行榜中進入前200名的高校數量分別是54所、75所和89所,英國分別是30所、32所和19所,德國分別是12所、12所和14所。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行中,中國進入世界排名前200的院校只有一所,數量遠遠低于主要經濟發達國家。這表明中國高校還需進一步提高質量,力爭在國際舞臺上有更好的表現。(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教中心 ■王春春 張男星)《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