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女子就業不如男
在校讀書時,沒感覺到男女差別有多大,一直覺得“性別歧視”4個字離自己還比較遙遠。然而,隨著畢業季的到來,離開校園開始走向職場才發現,時至21世紀的今天,性別歧視依然存在。
蹬著一雙高跟鞋游走在各種招聘會之間,找到一個心儀的職位本就不易,但看到桌面上放的牌子寫著“男性優先”,心里頓時涼了半截。其實,這種打著“男性優先”的牌子的企業已算是比較含蓄,而有些單位的面試官,還沒等女生遞上簡歷或做自我介紹就直接甩甩手說:“我們只招男性。”至于另外一些看似可以網開一面的面試官,則猶猶豫豫地打量著手上這份優秀的簡歷,一邊對著性別欄上寫的“女”字嘆氣,一邊談起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我們公司愿意聘用你,但你需要保證3年之內不結婚,5年之內不休產假……”
對此,我們能夠理解用人公司希望使人力資源利用率最大化,但我們作為人而非機器,新時代女性也應該有權利追求自己的自由發展。
女性走上職場遇到障礙,是因為女性能力不足嗎?顯然不是。從2003年到2012年,中國普通本專科在校女生數量增長了近3倍,占學生總數的比例從45%增加到51%,表明現代女性受教育程度在提升。但在2010年8月,由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發布的《當前大學生就業歧視狀況的調查報告》中顯示,近七成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求職者的性別有明確要求。盡管近年來相關法規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但機會不等、標準不等、薪酬不等、工作崗位限制等女大學生就業時遇到的隱形“性別門檻”一直都在。而且越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男女就業不平等的情況越是明顯。
在學校時,不少女生活躍于學生會與各種社團中,其中不乏精明干練、獨當一面的人才。在較單純的校園環境中,性別因素并沒有影響到她們的個人發展,女性敏銳、感性、韌勁兒足的優勢也能得到發揮。但當她們真正步入社會,面對現實情況,就業上的性別不公依然是她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殘酷問題。
從中國傳統觀念來看,盡管女性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職場女性現在也比較常見,但“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依然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從現實角度來看,女性就業仍然受制于生理、婚姻、家庭、生育和女工保障等因素。所有公司招攬人才都是從本公司利益和需求出發,女生身體總體不如男生強壯,且大部分女畢業生一進單位就面臨著婚戀成家、生育哺乳,這使得女性勞動力性價比遠遠低于男性勞動力,這也是女畢業生就業難的最主要原因。
女性就業歧視問題其實一直都存在,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多方努力。從女性個人而言,在競爭殘酷的社會中,想要得到一份好工作,關鍵還是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才有以能力論英雄的資格。從企業而言,男性與女性雖然有所不同,但也各有各的特點和優勢。企業若想廣納賢才,在招聘時不妨摒棄以“性別論英雄”的想法,真正看應聘者的實力。從社會而言,這是一種公民意識的問題,巾幗本不讓須眉,現代女性已不局限于傳統的弱女子、生兒育女持家的形象。承認女性能力,消除就業性別歧視,給女性公平的自我發展的機會,這才是社會進步的象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世界范圍內的女性地位有了普遍的飛躍,究其原因,是由于男性勞動力都上了戰場而女性不得不擔當起男性的責任,走向職場,走向曾經只屬于男性的工作崗位,而現代女性在職場上的出色表現,也證明女性在工作上并不遜色于男性。這也表明,只有當女性有機會走向職場,有機會自力更生的時候,才談得上女性解放、女性獨立。同理,只有當女性在就業上能與男性平等時,才談得上社會地位上的平等及人格上的獨立與尊嚴。
武漢大學 黃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