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老中醫治病經驗談系列——
朱良春男,江蘇鎮江人。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學家,治學嚴謹,醫術精湛,對內科雜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經驗。
潰瘍性結腸炎或過敏性結腸炎多為慢性非特異性腸病,屬中醫“大瘕泄”、“下利”、“臟毒”范疇。臨床觀察本病有急慢性之分。
慢性者纏綿難愈,反復發作,甚至多年不愈,因此又稱為久瀉。主要表現為腹瀉伴有黏液或膿血便,有可能出現輕度里急后重、久瀉黏液。其病位雖在腸道,但卻與多個內臟功能有關,如肺、脾胃、肝等。因此,本病“肝郁脾弱乃其本,痰淤滯留乃其標”。
朱老指出,脾虛導致久瀉,久瀉病在氣機。因此,應注重運樞機、制肝木、健脾胃、化痰淤、澀滑脫。為此,朱老首創“仙桔湯”等方應用于臨床,療效頗著。
方藥:仙鶴草30克,桔梗8克,白槿花(木槿花)、炒白術、炒白芍各9克,秦艽10克,炒檳榔1.2克,廣木香5克,烏梅炭、甘草各4.5克。
(注:如無木槿花,可用藿香6克或紫蘇6克代替)。
加減:肝郁脾滯,濕熱蘊結者加柴胡5克以疏肝解郁;有失禁不固者加訶子肉12克,或石榴皮10克;腹痛甚者白芍加倍;氣虛甚者加黨參、黃芪、升麻。
本方選仙鶴草為主藥,乃因仙鶴草澀中有補,輕靈止瀉,止中寓通,強壯強心,補脾健胃,對慢性瀉痢虛實夾雜者有標本兼治的功效,臨床上多用于治勞傷脫力、止汗、止咳、止血、止痢、止瀉、眩暈、赤白帶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藥性論》、《本草經疏》等均載桔梗治下痢。清代溫病家柳寶詒最喜用桔梗配伍枳殼治瀉痢而多方不離,其有疏暢氣機、斡旋氣化的作用,此方取桔梗提肺氣和排膿祛痰之功;白槿花輕清滑利,撥動氣機,消積導滯,止瀉止痢,對清化下焦濕熱頗有速效,故有消炎、退熱、抗菌、通淋、止瀉、止痢等功效;白術、木香健脾調氣,白芍、烏梅、甘草酸甘斂陰,且泄木制肝,緩急止痛,固脫止滑;秦艽有抗菌、消炎、鎮痛和類激素之作用,能斡旋脾胃,撥動氣機,助桔梗升提。
此方符合慢性腸炎脾虛濕熱型的發病機理,諸藥共奏升清降濁,通塞互用,氣血兼調,補脾斂陰,清化止瀉之功。
(本刊資料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