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臨床中使用經方,成功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一例,現整理如下。
李某,女,52歲,2012年10月24日初診。
主訴:夜寐不安半年。患者夜寐不安,早醒,潮熱汗出,體胖膚白,時有心慌;已停經2月,胃口可,二便調。既往有甲亢、頸腰椎病病史。查:脈沉弱,舌胖大,暗紅。
診斷:圍絕經期綜合征。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處方:柴胡15克,黃芩10克,法半夏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龍骨(先煎)20克,牡蠣(先煎)20克,甘草5克,淫羊藿15克,菟絲子15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熟附子5克(先煎),磁石20克(先煎)。5劑,水煎服,日1劑。
2012年10月31日二診:自述睡眠變沉,仍早醒、潮熱汗出、時有心慌,胃口可,大便秘結,舌脈同前。原方加桑葚15克,龍骨牡蠣均減為10克,7劑。
2012年11月5日三診,自覺心慌好轉,胃口可,睡眠不沉改善,仍潮熱汗出,二便調。脈沉緩,舌暗淡胖。原方加知母15克,柴胡增至20克,7劑。
2012年11月19日四診,自覺心慌好轉,胃口可,睡眠不沉改善,潮熱汗出明顯好轉,大便不凈感。仍覺疲勞,臉腫。脈沉緩,舌暗淡胖。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減4劑。
處方:桂枝10克,白芍15克,龍骨20克(先煎),牡蠣20克(先煎),甘草5克,淫羊藿10克,菟絲子10克,熟附子10克(先煎),磁石20克(先煎),知母10克,干姜5克,大棗15克。
最后在此方的基礎上加減治療兩個余月,諸癥大減,月經也來潮。
按:現代醫學認為,圍絕經期綜合征是由于女性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繼而引起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失調,出現月經紊亂、潮熱、汗出、心悸、胸悶、失眠、煩躁、易怒、情緒波動、記憶力減退、疲勞乏力等癥狀。
傳統中醫則認為,該病為沖任二脈充盈不足,天癸將竭,腎陰陽失和所致。陰不維陽,虛陽上越則潮熱汗出;陰虛內熱,津液不足則潮熱、汗出;腎水不能上制心火,則失眠、煩躁易怒;腎陰不足、髓海失養則月經紊亂記憶力減退、疲勞乏力。
《傷寒論》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這里的胸滿可看作胸脅苦滿、往來寒熱的少陽證表現;煩驚可看作不安、不眠等精神癥狀;譫語可看作言語思維障礙;一身盡重,不可轉側,可看作是神經肌肉病變或意欲低下,動作遲緩的狀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證:一是胸脅苦滿,往來寒熱;二是精神神經癥狀,尤其是臍腹動悸、易驚、譫語者。而患者主訴以自覺癥狀為多,但體檢無明顯器質性改變,伴有睡眠障礙。方用柴胡、桂枝、黃芩和解少陽太陽;龍骨、牡蠣、磁石重鎮安神;半夏、生姜、大棗和胃降逆;茯苓安心神,利小便;淫羊藿、菟絲子補腎固精;女貞子、墨旱蓮滋養腎陰;附子溫補腎陽。諸藥共成和解、安神、滋腎、溫腎之功,與圍絕經期綜合征方證對應。
《仲景50味藥證》指出知母主治汗出而煩,其煩非指有結實之證,為“虛煩”。《本經》指出知母主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故方中加入知母,潮熱汗出的癥狀緩解。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病機屬陰精損耗太過,陰損及陽,陽氣浮而不斂,陰失去陽的固澀而精不守,最終導致陰陽兩虛,心腎不交,治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調和陰陽,潛陽固澀,使陽能固攝,陰能內守,則諸癥可愈矣。
其方證:一是腹部動悸、易驚、失眠多夢;二是自汗、盜汗;三是脈浮大而無力,舌質嫩紅、苔少。其中,用桂枝、白芍調和營衛;干姜、甘草、大棗益脾暢胃;龍骨、牡蠣、磁石重鎮安神潛陽;淫羊藿、菟絲子補腎固精;附子溫補腎陽;知母滋陰止汗。全方集合,調和營衛、安神于一方,配伍精當,陰陽調和,則諸癥大減,月經來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