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癲癇病是一種反復發作神志異常性疾病,屬中醫“癇證”范疇;兒童抽動癥是兒童行為情緒障礙性疾病,屬中醫“慢驚風”“肝風”等范疇。癲癇病抽動癥都存在“肝風內動、痰火內擾”的病機,用本院制劑“天麻熄風膠囊”清熱祛痰、熄風止痙治療癲癇及抽動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證實了中醫異病同治的功效。
【關鍵詞】 癲癇; 抽動癥; 天麻熄風膠囊/治療應用; 肝風內動/病因學; 兒童
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療稱為異病同治?!爱惒⊥巍弊鳛橹嗅t最基本的治療原則之一,在臨床實踐中,對于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作者應用天麻熄風膠囊治療癲癇、抽動癥獲得較好療效,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現報道如下。
1 病因病機
癲癇俗稱“羊癲風”,是由于腦細胞過度放電所引起的反復發作的突然而短暫的腦功能失調,表現為運動、感覺、意識、行為和自主神經等不同程度的障礙,或兼而有之[1]。臨床上以突然意識喪失、發則仆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口中怪叫,蘇醒時一如常人為主要表現。抽動癥是一組主要發病于兒童期,原因未明,表現為運動肌肉和發聲肌肉抽動的疾病[2]。西藥治療上,癲癇用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氯硝西泮等;抽動癥的治療用氯哌啶醇類及抗抑郁劑。癲癇及抽動癥都有“肝風內動”“痰火擾心痰迷心竅”的共同特點,藥用“天麻熄風膠囊”治療可有明顯療效,這也就是中醫上所說的“異病同治”。
2 典型病例
2.1 癲癇病例 馬某,男,7歲,于200706以“癲癇”來本院就診。患兒家屬訴2006年突發抽搐,查CT未見異常,抗癲癇治療一段時間仍有發作,去蘭州某大醫院查MRI未見異常,給予丙戊酸鈉治療,無明顯效果,遂來本院就診,初步診斷為“癲癇”,中醫辨證屬于“痰火擾神、肝風內動”癇證。給予天麻熄風膠囊5粒,口服每日3次,抽搐次數逐漸減少,半年后未再發作。
2.2 抽動癥病例
(1)李某,男,12歲,家住青海省西寧市,患兒系G1P1,7個月早產,發育良好,無家族遺傳病史,無藥物、食物及其他物品過敏史,無外傷、手術史,常有擠眼、清嗓、抖肩、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少易醒。200709來本院就診,初步診斷:抽動癥,查腦電圖未見異常,TCD左側大腦中動脈痙攣,給予天麻熄風膠囊,每日3次,每次1粒。服用后再未發作,20080424隨訪,訴情況好,無復發。
(2)陳某,男,16歲,家住青海省黃南州,因眨眼、抽動4年,來本院就診,主訴:4年前原因不明出現抽動,咬手指及衣服,清嗓、干咳,服用氟哌定醇、硫必利各半片,效果不佳,后停藥。來本院后查體:舌紅苔黃、脈數。給予天麻熄風膠囊,早晚各1次口服,每次6粒;安神解郁膠囊每日中午口服1次,每次1粒。2個月后隨診,仍有不自主抽動,但較前明顯改善,半個月后再次隨診,訴病情好轉,再未發作,查腦電圖示:邊緣狀態腦電圖,TCD示正常,半年后完全正常,未再出現抽動。
3 討論
癲癇病機以肝腎不足,氣血兩虧為本,素有“瘀血”“痰濁內?!?,而發病的直接原因為“內風”,內風多動直接影響癲癇的發病進展及緩解過程,治療在滋補肝腎,氣血雙補,化痰通絡等法兼顧的基礎上,重點應在治療“內風”,“內風”生于肝腎不足,氣血兩虧,而行在血脈之中,為“血中之風”血中之風,當散,當祛,治療以散血中之風為首要大法。中醫常用的治法有:(1)醒神開竅定癇法;(2)活血化瘀法:對于顱腦外傷,或小兒難產,顱內出血造成的癲癇為宜;(3)化滯通腑,清熱止癇法:適用于中醫所說的“食癇”“熱癇”;(4)祛痰止癇法;(5)祛風解毒止法:適用因風邪而引起的癲癇;(6)鎮驚安神調氣止癇法:適用于常因驚恐等精神情志因素過極而誘發的癲癇者;(7)神肝腎填精髓法:用于原發性癲癇,或由于遺傳因素或大腦先天性缺損所致;(8)健脾補氣止癇法。
方中天麻熄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僵蠶祛風定驚、化痰散結;牛黃化痰開竅、涼肝息風、清熱解毒;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茯苓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寧心;石菖薄開竅醒神、化濕和胃、寧神益志;川貝母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甘草補脾益氣、祛痰止痛、清熱解毒;天竺黃清熱化痰、清心定驚;膽南星燥濕化痰、祛風解痙。
綜觀癇病的治療原則和中醫治法,是臨床實踐的總結,在癲癇發作期,以祛邪為主,在休止期攻補兼用,雖然治法的運用依據證侯不同各有側重,但從整體是以調整氣血升降,清理內風產生之源頭,從而獲得良效。抽動癥病機屬于風痰所致[3],肝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肝氣不足而致痰濕陽滯,郁而化痰,繼而熱極生風而出現眨眼,清嗓、痙厥、抽搐、鼻翼煸動,目睛上視等風動表現,同時中醫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如痰迷心竅可見神昏、癡呆或發生癲癇、癇病,痰火擾心,可見譫妄狂躁或發為狂癥。
由此可見,癲癇及抽動癥在中醫上都有“肝風內動”“痰火擾心痰迷心竅”的共同特點,故用“天麻熄風膠囊”治療可有明顯療效,這也就是中醫上所說的“異病同治”。
【參考文獻】
[1] 謝學禮.癲癇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