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學好經方,用好經方,不僅要對方劑的組成和用量了然于心,對于用藥及護理方法,更應該細細斟酌。本文主要將《金匱要略》中的用藥護理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希望通過此文,能夠更全面的指導臨床用藥。(編輯/徐藝萌)
《金匱》用藥護理初探
作者/江淑安
用藥護理是護理學之重要內容,與臨床療效密切相關。本文試就《金匱》中有關用藥護理的論述作一探討,《金匱》中雖未明確提出用藥護理這一名詞,然這一方面的記載頗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服藥次數
服藥次數的多少是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的。
一般服藥次數是每日一劑分三次服,適用于一般病情,如瓜蔞桂枝湯、甘草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83方均是每日一劑分三次服。此外,根據病情之不同,服藥次數還有如下幾種。
頓服:
即每日一劑,濃煎,一次服完。此種服法具有專、猛、速之優點,適用于邪實正不虛的急重病證,如葶藶大棗瀉肺湯、旋覆花湯、大黃硝石湯、瀉心湯、半夏干姜散等19方均宜頓服。
日四服:
即每日一劑,分晝三夜一,共四次服。此服法具有補而不滯、瀉而不傷、方劑作用輕緩的優點,適用于虛實夾雜,病情較緩的病證。如半夏厚樸湯、皂夾丸、麥門冬湯、奔豚湯等7方均宜日四服。
日五服:
即每日一劑,分晝三夜二,共五次服。服法優點同日四服,僅竹皮大丸一方用此服法。婦人產后及老年病亦宜。
日數服:
即每日一劑,分數次服。此法具有藥力平和,徐徐頻服,緩圖功效的優點,如黎穰煮汁頻服,療苦瓠中毒。現在孕婦及老弱體虛之人多用此服法。
二、服藥溫度
服藥溫度主要針對湯劑而言,一般來說,“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即熱證用寒藥宜冷服,寒證用溫藥宜熱服。
《金匱》中方大都宜溫服,但根據病情之不同,亦有熱證寒藥溫服和寒證熱藥冷服兩種反佐服法。如大、小承氣湯性寒,但宜“分溫二服”,以防拒寒藥而不納;生姜半夏湯性溫,治寒飲搏結中焦,服宜“小冷,分四服”,以防拒熱藥而不納。這些反佐服法,能避免“陰陽格拒”,不能納藥之弊。
后世所說的“姜附寒飲,承氣熱服”都是此意。
三、服藥時間
服藥時間是根據病情來決定的,某些疾病只有正確地掌握服藥時間才能保證療效。如治牝瘧之“蜀漆散”,只能在牝瘧“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和“臨發時服一錢匕,“由此推理,凡治瘧之方藥必須在瘧發前1~2小時服藥,過早過遲均難獲效。
正如王冰注《素問·刺瘧篇》時所云:“先其發時,真邪異居,波隴不起,故可治;過時則真邪相合,攻之則反傷正氣,故曰失時。”這是治瘧用藥應注意的問題。
再如十棗湯需“平旦溫服之”,因平旦之時,腹內無食,服藥后可因勢利導,使水飲之邪排出;還有治瘧母之鱉甲煎丸,治虛勞之薯蕷丸等均需空腹時服,以利于吸收藥物的有效成份,由此可見,某些方劑服藥時間的正確選擇十分重要。
四、服藥劑量
服藥劑量之大小,除應遵每個方劑的具體用量外,還應根據病人體質之強弱、病情之輕重,適當加量或減量,加量服適用于服藥后病情未變化,病人無不適者,以知、差、利為度。
如桂枝茯苓丸“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茯苓杏仁甘草湯服后“不差,更服”;厚樸三物湯服后大便不通可再服,“以利為度”;十棗湯服后“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減量服適用于邪實正虛者,如小青龍湯“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大烏頭煎“強入服七合,弱人服五合”;十棗湯“強入服一錢七,羸人服半錢”等。
五、藥后病情觀察及調理
用藥只是治療措施的落實,藥后的病情觀察和調理對疾病預后之判斷、療效之檢驗和及時糾偏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是用藥護理的重要內容,《金匱》對此論述頗多,對不同的方劑都提出了用藥后應出現和不應出現的病情表現,以判斷預后和決定調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藥后出汗:
以桂枝湯為代表的具有解表作用的方劑,服后宜取微汗。如瓜蔞桂枝湯、葛根湯、白虎加桂枝湯、柴胡桂姜湯、大青龍湯、甘草麻黃湯、桂枝加黃芪湯等方,服后均宜覆被,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為達到治療要求。
其出汗不可“如水淋漓”,“如水淋漓”則傷津耗氣,或以“溫粉撲之”以調理;服藥后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若汗不出者,可再服。表虛之體,腠理空虛,發汗后當避風寒,保持室內溫暖。
藥后得吐:
藥后出現嘔吐,在一般情況下是拒藥之象,若用烏頭桂枝湯治療寒疝兼有表證,藥后出現嘔吐則是藥已中病之佳兆,故云:“得吐者為中病”。若藥后出現唇舌肢體麻木,甚至昏眩吐瀉,則可能是烏頭中毒,要嚴密觀察,以便及時解救。
藥后身癢如蟲行皮中:
有兩方服后可見,防已黃芪湯治療風濕表虛證,“服后當如蟲行皮中”,有此象乃是衛氣振奮,風濕欲解之兆。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治療陽虛陰凝,水飲不消,積留于胃中之痞結證,服后當汗出身癢,“如蟲行皮中即愈”,其“如蟲行皮中”是服藥以后,陽氣得助,周行于身,推動陰凝之邪解散之象,故可即愈。
藥后小便利:
葵子茯苓散治療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等證,有通竅利水之功,服后當“小便利則愈”,如不利則為無效。
還有茵陳蒿湯治療濕熱谷疸,服后亦“小便當利”,因濕熱郁阻氣機而致小便不利,茵陳蒿湯清利濕熱為主,服后小便利,說明已中病,“黃從小便去也”。
藥后大便利:
大、小承氣湯及厚樸三物湯都是具有通下作用的方劑,主治證中均有大便不通一癥,服后大便“得下”或“得利”為有效,故“以利為度”。若藥后仍不通可再服。
藥后腰中即溫:
甘姜苓術湯治療寒濕所致之腎著病,證見“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若服藥后“腰中即溫”則為中病。若仍“腰中冷”則為罔效。
藥后口中有津液:
己椒藶黃丸治療水飲內走腸間所致之“腹滿,口舌干燥”證,該方有分消水飲,導邪下行之功,使脾復轉輸,津液自生,故服后以“口中有津液”為中病;若藥后反增口渴,則為飲阻氣結,故需加芒硝以軟堅散結。
藥后腹中軟:
枳術湯有行氣散結,健脾利水之功,用于治療水氣痞結于胃中而致的心下堅如盤。藥后如腹中軟,說明藥已中病,水氣已散;若仍堅如盤,水氣未散也。
藥后飲食調理:
除前面已談到的桂枝湯、桂枝加黃芪湯、瓜蔞桂枝湯等方,服后需飲熱稀粥以助藥力外,還有,治脾胃虛寒腹滿痛證的大建中湯,服后“如一炊頃”(約煮一餐飯的時間)可飲米粥“二升”以養胃氣,促中陽得運;治脾虛寒濕致胎動不安的白術散,服后如出現口渴,是胃中乏液,以大麥粥服之,以生津液,如病雖愈,仍可服之勿置,以大麥粥能調中補脾,故可常服。
藥后飲食禁忌:
飲食之品,有與病相宜者,有與病不宜者,一般來說,“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寒病不宜飲食寒涼食品,熱病不宜飲食辛辣燥性食品。
具體來講,《金匱》中之侯氏黑散服后“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因“冷食自能助藥力。”烏梅丸服后“禁生冷滑臭等食”,因生冷滑臭之食易誘蚘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