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養生
我國民間有句老話:“當家度日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成為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目前,茶已成為我國人民皆愛的舉國之飲。茶不僅作為一種飲料,而且也可以算是是一味中藥,這個在許多古籍醫書中都有記載。
茶作為人類文明以來最古老的飲料,在它濃厚的文化底蘊的背后隱含著的對人類健康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和影響。茶,一可解毒,二可健體,三可養生,四能養心,五能修生。茶是確實可以使人長壽的,有例為證:“茶圣”陸羽活了72歲,“茶僧”皎然活了81歲,“五十斤茶”和尚活了130歲,“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皇帝活了88歲······茶對于人有如此重要作用,我們不得不好好了解一下茶根本。
一、茶的歷史
1、神農嘗百草 相傳在2700年前的一天,神農氏在森林中嘗遍百草,某天覺得口渴,遍在一棵野茶樹下澆水。這時一陣微風吹過,幾片翠綠的野茶樹葉飄落在即將燒開的水中。煮開的水色微黃,神農氏喝入口中,頓覺神情氣爽,由此,茶便被發現了。由此后代假托神農氏之名所做的《神農食經》載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庇纱丝梢?,五千年前,茶最初是以“藥”的身份出場。另一個傳說的例證是:“神農嘗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保ㄉ褶r本草經)
2、陸羽與《茶經》 當代茶文化的發展與茶飲的進一步普及,由于民間和宮廷的共同參與,掀起了一個高峰。唐代文人以茶會友,以茶傳道,以茶興藝,使茶飲在文人生活中的低溫大大提高,茶飲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其中以茶圣陸羽的貢獻最大,陸羽經過三十年時間,從初學茶啓蒙、品泉問茶、出游考察、潛心著書、補充豐富成書等幾個階段,終于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學專著《茶經》,開創了茶文化先河,成為中國茶的鼻祖和圣人。基于他對中國茶葉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被后世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
3、茶的分類 唐代的茶類主要是餅茶,是經過蒸煮殺青、壓制成型的,也有不壓制成型的三茶,這是制茶工藝的打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我國六大茶類已經形成,花茶在民間開始普及。同治年間《平江縣治》載:“近歲紅茶盛行,泉流地上,凡山谷間向種紅薯之處,已悉種茶,茶市方殷······”說明紅茶得到發展。另外,烏龍茶(青茶)、黑茶也發展很快,最終形成了綠茶、花茶、紅茶、烏龍茶、白茶、緊壓茶六大茶類。
二、茶與中醫藥
1、茶為中藥 在古代,茶即是藥,并被醫書所載錄。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神農嘗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見,茶的起源應該是作為藥用的。在飲茶習俗剛剛形成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制茶技術卻不簡陋、幼稚,反映了制茶技術在茶葉成為嗜好飲料之前已經有了充分的發展,這一發展是在藥用領域里完成的。從茶葉成為嗜好飲料開始,在保持茶葉生物特征的前提下,把茶加工得更加美味可口成為了這一階段制茶技術發展的最受矚目的目標。茶在嗜好飲料的世界里另辟蹊徑,盡管在概念上與藥物分道揚鑣了,但是在技術上卻沒有根本的變化。
從中藥炮制學的角度上看,制茶與制藥的加工目的完全一致,都是爲了充分提取有效物質,提高服用效果;改變原料本身的一部份性質,使之適應特定需要;便于保存等。制茶使用者制藥技術,保證了以上加工目標的實現,茶的烹點方法隨著飲茶的嗜好化、進而娛樂化而發生著變化,在陸羽以前的早期的烹點方法中,比較多的保存著茶成為嗜好飲料之前的原始要素,在茶葉以外加入其它材料。因此從中藥藥劑學的角度,將魏晉南北朝乃至初唐茶的烹點方法與當時的中藥湯劑、以及唐代的《新修本草》中收錄的茶的湯劑處方相比較時,就會發現當初的茶湯是一劑復方湯劑。
從中藥炮制學的角度看,中藥炮制與茶葉加工從意圖到技術都是吻合的;從中藥藥劑學的角度看,茶的烹點就如同中藥的煮散制劑,而茶湯的材料組合就像一個中藥復方,從這幾個方面綜合來看,茶的最開始應該就是作為中藥來飲用的。另外,在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藥也”的論斷。
2、茶的功效 自漢代以來,很多歷史古籍和古醫書都記載了不少關于茶葉的藥用價值和飲茶的健身的論述。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16種古醫書記載茶保健作用的有20項,219種藥效,如提神明目,止渴治痢,去膩醒酒等等。
《神農本草稱》:“茶味苦,飲之使人益四、少臥、輕身、明目。”
《神農食經》中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span lang="EN-US">
《廣雅》稱:“荊巴間采茶作餅······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span lang="EN-US">
《新修本草·木部》中說:“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春采之??嗖瑁飨職?,小宿食?!庇址Q“下氣消食,作飲,加茱萸、蔥、姜良?!?span lang="EN-US">
南宋時虞載《古今合壁事項外集》中記載:“茶有理頭痛、飲消食、令不眠”之功效。
李時珍《本草綱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span lang="EN-US">
現代醫學、生物學、營養學等對茶的研究表明,凡調節人體新陳代謝的許多有益成份,茶葉中大多具備。茶能抗癌、防衰老,能提高人體生理流行性活性。目前已分析茶葉中的化學物質多達600多種,包括生物堿類、分多酚類、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與氨基酸等。
3、茶與五行 古代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各種物質都可以按照五行的屬性來歸類,如果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現象、性質及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后,可以將其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五行還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關系,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
木,“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火,“火曰炎上”,凡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與火。
土,“土曰稼穡”,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
金,“金曰從革”,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則歸屬與金。
水,“水曰潤下”,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的事物則歸屬于水。
《茶經》開篇第一句就說茶是我國“南方”的“嘉木”,理所當然,茶首先屬木。陸羽并將“五行”納入“煎茶”的茶道中,他認為金木水火土相結合才能煮出好茶。煎茶用的風爐,屬金;爐立于圖紙上,屬土;爐中沸水,屬水;爐下木炭,屬木;用碳生火,屬火。這五行相生相克,陰陽調和,從而達到茶“祛百疾”的養生目的。
現代制茶工藝中,采摘下的茶青(屬木),經炙熱鐵鍋(屬金)“殺青”、揉捻后慢火(屬火)烘焙成干茶?!敖稹笨恕澳尽保直弧盎稹笨?,性質大變,從而制成成品茶。沖泡茶葉所需的沸水(屬水),茶具(屬土),也屬五行之列。中醫認為一個人的五行平衡停勻,生克得當,即可強身體健,命運亨通。茶葉經過反復生克,攻伐,合化,博取,兼容了陰陽五行的精華靈氣,這正是茶葉諸多養生功效的根源所在。
4、茶與四時 年有四季,各季氣候各不相同,所以飲茶方面也要與四時相應,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養生效果。
春飲花茶。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季風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季極為分明。春天,春風復蘇,陽氣生發,給萬物帶來了生機,但這時人們卻普遍感到困倦乏力,表現為春困現象。人喝花茶,能緩解春困帶來的不良影響。花茶甘涼而兼芳香辛散之氣,有利于散發積聚在人體內的冬季寒邪、促進體內陽氣生發,令人神清氣爽,可使“春困”自消?;ú枋羌栉吨?、鮮花之香于一體的茶中珍品?!盎ㄒ柘悖嗟靡嬲谩?,它是利用烘青毛茶及其他茶類毛茶的吸味特性和鮮花的吐香特性的原理,將茶葉和鮮花拌和窨制而成,以茉莉花茶最為有名。這是因為,茉莉花香氣清婉,入茶飲之濃醇爽口,馥郁宜人。
夏飲綠茶。夏日炎熱,驕陽似火,人在其中,揮汗如雨,人的體力消耗很多,精神不振,這時以品綠茶為好。因綠茶屬未發酵茶,性寒,“寒可清熱”,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對口腔和輕度胃潰瘍有加速愈合的作用。而且它營養成分較高,還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藥用價值。這種茶沖泡后水色清冽,香氣清幽,滋味鮮爽,夏日常飲,清熱解暑,強身益體。
秋飲青茶。秋天,天高云淡,金風蕭瑟,花木凋落,氣候干燥,令人口干舌燥,嘴唇干裂,中醫稱之“秋燥”,這時宜飲用青茶。青茶,又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介于綠、紅茶之間。色澤青褐,沖泡后可看到葉片中間呈青色,葉緣呈紅色,素有“青葉鑲邊”美稱,既有綠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紅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熱,溫熱適中,有潤膚、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讓機體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作用。既能清除余熱,又能恢復津液陽氣。
冬飲紅茶。冬天,天寒地凍,萬物蟄伏,寒邪襲人,人體生理功能減退,陽氣漸弱,中醫認為:“時屆寒冬,萬物生機閉藏,人的機體生理活動處于抑制狀態。養生之道,貴乎御寒保暖”,因而冬天喝茶以紅茶為上品。紅茶甘溫,可養人體陽氣;紅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糖,生熱曖腹,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還可助消化,去油膩。
5、喝茶禁忌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人們對茶還沒有進行冷靜思索,只是相信它是萬能的藥。茶五毒性的認識古今一致,但是茶具有自己獨特的氣、味,因此對于不同身體條件的飲茶者來說,存在是否合適的問題。
《唐國史補》說:“故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熱黃。坊曲必有大署其門,以烙黃為業者。灞浐水中,常有晝至夜去者,謂之浸黃。近代悉無,而患腰腳者眾耳。疑其茶為之也。”此書作者,李肇,唐憲宗年人。其時唐代民眾生活水平較高,因此肉食數量增加也不難想象。由此導致內存濕熱,變現黃疸,所謂“熱黃”,蓋即指此。茶性苦寒,苦可燥濕,寒可清熱。飲茶后除去濕熱,黃疸現象自然消除。然而,苦寒雖可清熱,同時也耗氣。飲茶傷了陽氣之后,使人脾胃虛弱,腰部以及腰部以下易患疾病,這就是“患腰腳”之所在。對于脾胃虛弱的人來講,須慎重服用清熱藥,同樣對于茶也較一般人更有節制的必要。因此,不僅在給中藥處方時需要因人而異,飲茶也是需要以因人而異作為選擇的標準,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另外,冷茶,燙茶,濃茶,空腹飲茶,這些都是不好的,飲服了之后,不僅對身體健康沒有益處,反而還會給人體的一些臟器帶來損害,免得“偷雞不成蝕把米”,因此在飲茶時也是應該慎重考慮的,只有做到恰如其分,才能達到養身長壽的效果。
三、茶道
陸羽對飲茶人道德修養的基本要求--精行儉德,已將簡單的品茶升華到了精神層次。在后來的慢慢發展中,茶道吸收了儒家、道家、佛家等的思想精華,使得人在品茶之時,在精神與心境上都得到修養與升華。
堅實的思想核心——和
“和”是儒家、佛家、道家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是指世間萬物陰陽和調,保全大和之氣以利萬物。
茶道中的“和”表現在:泡茶時,體現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待客時,表現明禮之倫;飲茶時,表現謙和之禮;品茶時心境表現儉德之禮。
無所不利的修習之路——靜
儒、釋、道三教都以“靜”作為修行方法。中國茶道為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延伸出“茶須靜品”的理論。通過茶事活動創造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中國歷史上的文人雅士、高僧、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要途徑。
愉悅的心靈享受——怡
“怡”字含義深廣,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span lang="EN-US">
中國茶道體現于平常生活之中,不講形式,不拘一格。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有著不同的追求。
茶道的終極追求——真
茶事中所講究的“真”,包括真茶、真香、真味;環境要真山真水;字畫要真跡;器具要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有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誠。茶事活動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飲茶可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勤儉行事,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茶與養最大的價值就是養性。養性為本,養身為輔,兩者合一,才算是真正的養生。茶道與養生,就是一種內在的認同和本質的聯系。
古人說茶為萬病之藥,茶能養生,延年益壽,這話沒錯,我們通過品茶不僅可以解決一些身體上的疾病,更關鍵的是,我們在品茶的過程中陶冶了我們的情操,并使本身的靈魂得到了升華,如此一來,天人合一,百病又何能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