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 2010-02-02 10:00:09 閱讀28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經方為群方之冠。近賢岳美中說,非經方不能治大病。筆者幼承庭訓,受父輩熏陶,師長教誨,對經方情有獨鐘。從醫執教50多年,本著“讀傷寒、寫傷寒、用傷寒”的治學之道,幾十年在傷寒園地里耕耘,有苦澀,有甘甜,現就粗淺體會,見諸筆端,以饗讀者。
一、辨析病機
臨床運用經方,首先必須“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以動態的恒動觀辨析病機。臨床上碰到一例類風濕的女患者,初則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川烏、草烏等,療效不錯,晨僵消失,疼痛緩解。但經服藥三個多月,兩手腕、兩腳踝關節卻漫腫不消,影響功能活動。有一次,患者訴背部怕冷,痰多,白帶多,據此,改為苓桂術甘湯合二陳、防己黃芪湯加味,服藥一周,病者背冷等癥狀明顯改善,手足漫腫有所緩和,繼服前藥三個月,漫腫全消,步履正常,怕冷,痰多等癥狀均消,可稱臨床痊愈。
本案兩易其方,所據者病機也。前者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味,祛風濕痹阻,取得應有的療效;后者苓桂術甘湯合二陳防己黃芪湯,從中焦飲邪入手,其效更顯。如果執定類風濕的病機就是風濕熱痹,經用桂枝芍藥知母湯,雖取近效,但病無進展。這勢必要推究病機的變化,動態地觀察疾病,無疑會提高臨床療效。
再以方為例,桂枝湯能治許多不同的病癥,如虛人感冒,夏日腹瀉,鼻塞流涕(過敏性鼻炎),自汗盜汗,頸項強痛(頸椎增生),風濕身痛等,但病機都是營衛不和,肺氣不足,脾胃失衡等,所以都可用桂枝湯調理,異病同治。換言之,桂枝湯是調和營衛之方,因而無論用在什么病,只要營衛不和者皆能取效,這就是辨析病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絕不可以病對方,方藥對應的方法來用經方,把活生生的經方按幾個適應癥,分幾個癥型,那是用不好經方的。
二、抓住主證
主證就是主要證候。傷寒六經各有主證,細化分析,各經之下每病有主證,每方有主證。比如桂枝湯發熱惡風汗出即為主證,桂枝甘草湯心動悸是主證,芍藥甘草湯腳攣急是主證,只要主證明確,選方準確,療效就明顯。然而主證是可以統轄不同病的,如五苓散證,其主證是小便利與不利,臨床上尿少、尿多、遺尿、,尿崩癥都可以以五苓散治療。曾治一例寇姓男孩,以五苓散研粉末沖服,已愈五年多,能正常讀小學,發育良好,智力聰穎。患孩中途用過補腎藥無效,所以采用“化氣利水”之五苓散取效。
小兒遺尿,亦屬難治癥,患者每晚必遺,春夏秋冬,無一例外,雖補脾補肺、補腎固澀均無功。而用五苓散加溫通心陽藥以化氣利水,有的患孩當天見效,且不反復,一方而終。
前列腺肥大患者,尿意頻數,尿多至每晚七、八次,小腹墜脹,舌淡苔白,脈緩者,用五苓散緩解癥狀極快,或配合金匱腎氣丸,近期療效十分理想。
此外,煩渴飲水,無燥熱,亦無尿糖,屬氣化不利之口渴,五苓散是不可替代之方。多汗證,因其水飲之邪,而致汗出涔涔,用五苓散或合苓桂術甘湯,證藥合機,療效是可靠的。
這里所例舉的主證是辨證的主要焦點,是遣方用藥的主要依據,既要在一群癥狀中抓住主證,又要把主證的病機(包括病性、病位)辨析清楚。所以在抓住主證的同時,必須參合佐證,以期較全面的掌握主證,為立法選方提供準確的臨床依據。小結胸證的主證是心下按之痛,非常明確。然而,如其胃逆反酸,腹脹氣滯,舌苔薄白,則可用四逆散合良附丸。如其痰熱互結,舌苔黃白相兼,或痰色黃白相兼,則應用四逆散合小結胸湯。此舉可謂是通過疏泄肝膽來治療胃脘痛的良策。
三、深究方規
傷寒方組方非常嚴密,又非常靈活,可謂嚴而不死,活而不亂。什么是“方規”?方規就是方劑自身組合的規律。經方如此,時方亦然。一般來說,處方中的君臣佐使可以明其組方規律,但并不能揭示方規的內涵。傷寒方的方規,是以病機為基礎,有它特定的規律:一是藥物的性能,一是藥物的主治功用,兩者必然是一致的。如小柴胡湯的組合,柴胡、黃芩是肝藥,黨參、半夏、甘草、姜棗是脾胃藥,全方共奏疏肝理脾、調和營衛之功,是治肝膽脾胃不和,營衛失調之代表方,為后世和解劑奠定了基礎。其組方規律,一目了然。
要掌握方規指導臨床運用,務必對每一個方的方規與癥狀、病機的內在聯系,嚴加剖析,才能用好用活。比如,當歸四逆湯即桂枝湯加當歸、細辛、通草,變桂枝湯調和營衛為溫通血脈,治寒凝血滯之方。諸如痛經、席漢氏綜合征、脈管炎(合四妙勇安湯)等,均可取效。筆者曾治一室女痛經,自發育至19歲,每次經行必痛。前醫以逍遙散、桃紅四物湯、膠艾四物湯、溫經湯等經治多年無效。就診時,臨經腹痛,全身虛寒,臥床蜷縮,面色青蒼,脈細欲絕。診為寒凝血滯,肝經虛寒,以當歸15g,白芍20g,桂枝10g,細辛3g,炙甘草5g,通草6g,生姜3片,大棗3枚。藥后疼痛立即緩解,一劑后痛止。以后每月經臨之時即服上藥3劑~5劑,經4月治療痊愈。
深究方規,目的是發展經方的運用。因而在臨證中去認識和發現經方的奧秘,從而去完善經方的方規,是醫者積累經驗的有效途徑。比如真武湯以附子、茯苓、白術為主,溫陽利水,主治脾腎陽虛,水邪泛濫。臨床上腎炎水腫,心源性水腫,脾虛水腫,甲狀腺機能低下等,以及原因不明水腫均可以本方調治。但水腫消退后,氣虛疲憊,精神不振等難以恢復。幾經摸索,在原方中重用黨參、黃芪,可以彌補其沒有補氣藥之不足。這樣,整個方規則是益氣溫陽利水,較之原方單純溫陽利水有顯著不同。再如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調和寒熱,主治心下痞硬滿悶之痞滿證。從病機上看,痞滿是因為脾胃濕熱阻滯,氣機不暢。但方中缺少行氣藥,如能在原方中加枳殼、厚樸、木香之類行氣藥,則使辛開苦降、調和寒熱、行氣消痞有機融為一體,依證候,依病機,依治法都是合拍的,臨床療效可資證明。
四、經方化裁
經方化裁應本著師其法、不泥古的精神,進行必要的化裁,才能運用自如。對經方能不能加減,歷來都有爭議,有人認為經方是不能變易的,即使是藥量也不能改變,視為“金科玉律”,倘若加減化裁,就是“離經叛道”。另一部分醫家則與之相反,認為經方應隨證加減化裁,證有變方亦變,并認為仲景制方就是隨證而設,隨機應變。如桂枝湯在論中化裁出20多個方,可見其靈活性于一斑。筆者認為,前者視經方的嚴謹,不能越雷池,執定經方不能加減,似有泥古不化之嫌,所以從實際出發,因病因人而異,延伸經方的運用,是活用經方的典范。吳鞠通說:“人之所病,病病多,醫之所病,病方少。”說明醫者之不足,正是方藥變化太少,難以適應多變之病。所以,經方應當化裁,據癥狀而加減,是擴大經方運用的有效之策。茲舉例于后:
1.經方本身的化裁
例一,桂枝湯本為治表虛營衛不和之主方。隨病機的變化,如寒邪外束,經氣不舒,項背強汗出惡風,用桂枝湯加葛根,治頸椎增生。用治肩周炎時,桂枝湯加生黃芪、姜黃、防風、秦艽之類,能改善癥狀,取得近期療效。若虛喘病人,肺氣不足,以桂枝湯加厚樸、杏仁,獨擅其功。如風濕相搏,身體疼痛,或發汗過多,表虛自汗,桂枝湯加附子,亦有用處。桂枝麻黃各半湯,臨床用治蕁麻疹及皮膚瘙癢癥均獲效。如發汗后,心動悸,用桂枝甘草湯合栝樓薤白湯共奏溫通心陽之功。又如發汗后身疼痛的桂枝新加湯,太陽病下后大實痛的桂枝加大黃湯等,都是桂枝湯的運用擴展到許多雜病范圍。再如以桂枝湯為基礎演變的小建中湯、當歸四逆湯等,雖方名改變,但桂枝湯的原意并未改變,而其功用主治則有別于桂枝湯。可見仲景用方的隨意性,是十分靈活的。
例二,傷寒論的小柴胡湯,用途廣變化多,如大柴胡湯、柴胡加龍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桂枝各半湯、柴胡加芒硝湯、四逆散等,這些方都是以小柴胡湯化裁而成。筆者在實踐中還探索到以小柴胡湯為基礎,化裁運用的有柴胡陷胸湯、柴胡瀉心湯、柴胡五苓散、柴胡白虎湯、柴胡龍牡合甘麥大棗湯、柴胡合酸棗仁湯、四逆散合樸姜夏草參湯、四逆散合小承氣湯等,都是臨床常用的小柴胡湯變易方。如此將桂枝湯與小柴胡湯權宜化裁,在辨證的前提下,方隨證變,在理論上和臨床上都是十分中肯的。由此可見,經方化裁,足知仲景用心良苦。
2.經方與時方合并化裁
①桂枝湯合玉屏風散,治營衛不和的表虛證,變桂枝湯調和營衛為補氣疏風、調和營衛;桂枝湯合補中益氣湯,補益肺氣、調和營衛。兩者均可治虛人外感,是傷寒汗法的重要補充。前者營衛不和,氣虛夾風;后者營衛不和,肺氣不足,二者有氣虛孰輕孰重之分,都是治體虛感冒的良方。
②桂枝湯合二陳湯,治表虛兼有濕痰,以桂枝湯調和營衛,以二陳湯理氣化痰,與桂枝加樸杏湯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者以喘為主,一者以痰為主。
③桂枝甘草湯加黨參、黃芪,即參桂保元湯。治心動悸,氣虛胸悶,亦可合栝樓薤白半夏湯,是治心動悸、胸痹之常用方。
④芍藥甘草湯合四妙散,治風濕熱痹,腰以下肢體疼痛。芍藥甘草湯合“四金”湯,一則緩急止痛,一則消石排石,治尿路結石有預期之功效,且無副作用。
⑤四逆散合良附丸,是胃脘痛之首選方,四逆疏肝理脾,良附散寒止痛,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都有較好的療效,這是中醫胃病治肝的范例。四逆散合小承氣湯加川楝子、郁金治急、慢性胰腺炎療效顯著。
⑥柴胡二陳湯,即小柴胡湯合二陳湯,是治感受風寒,咳喘痰多之癥,亦可加干姜、細辛、五味子溫化水飲。柴胡平胃散即小柴胡湯合平胃散,凡外有表寒,內有脾濕,腹瀉便溏,所謂“空調病”,可權宜用之。柴胡溫膽湯,即小柴胡湯合溫膽湯,對表里不和,肝膽不和,膽胃濕熱,痰熱互結等疾病,皆可用之。此方適應病種甚多,以此加減,頗具療效。還有柴胡胃苓湯,即小柴胡湯、平胃散、五苓散三方合用,對濕熱黃疸用之頗效,是急性黃疸型肝炎的最佳選擇。
⑦柴胡四物湯,即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傷寒論有經水適來與經水適斷用小柴胡湯,治婦女經期感冒,用小柴胡湯調治有效。但據月經動血的病機,無疑應當涼血或養血,故加入四物湯,熱證者加知母、丹皮,是符合臨床實際的。
總之,用好經方必須掌握上述的關鍵問題,深讀《傷寒論》,對書中綱領性條文,辨病機、辨主證、鑒別診斷等條文,從正面從反面深入琢磨,在學中用,在用中學,臨床上堅持多用經方,多下一番功夫,成為新一代仲景傳人是可望而又可及的。 (陳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