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在盂縣國防主題書畫攝影展上,畫家潘榮本創作的《我們在太行山上》《八路軍將領圖》《1949年春天的西柏坡》等畫作,引得參觀者紛紛駐足仔細觀看。
正值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潘榮本把他多年來精心創作的軍事題材作品展出亮相,是為了表達一個美術工作者對軍人和英雄的崇敬。
在潘榮本看來,書寫英雄人物、弘揚民族精神永遠是創作的主旋律,是不曾更改的心之向往。“一個畫家有責任和義務擔當歷史的重任,用畫筆藝術地體現中國軍人的風骨。”潘榮本說。
A
連環畫是生動教材
說起創作之路,兒時畫馬的情景一直珍藏在潘榮本的記憶中。
那是1958年,上幼兒園的潘榮本有一天被老師叫到黑板上畫畫,畫了一匹馬,馬腿是四根直棍,幼兒園院里一個瘸腿的老大爺看了黑板上的馬,“嘿嘿”一笑,說:“這小孩畫的馬腿和我的腿一樣,不會打彎。”
年幼的潘榮本不懂老大爺的話,但他看看自己的畫,再看看老大爺的腿,還是感覺到自己畫的馬有問題。
三四年級時,潘榮本迷上了連環畫,將《三國演義》《水滸傳》《楊家將》等小人書作為范本,臨摹里邊的刀馬人物。漸漸地,“丹鳳眼,臥蠶眉,使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的關羽、使丈八蛇矛的張飛等人物形象在他筆下一一展現。時間久了,畫畫的技藝不斷地提高。過“六一”時,他所畫的“關老爺”就被貼在學校的展覽欄上。看著同學們羨慕的眼神,潘榮本很有一種成就感,似乎從那時起,畫畫開始與他結下不解之緣。
17歲時,初中畢業的潘榮本回到村里參加農業生產。在艱苦的勞動間隙,他堅持著畫畫的愛好,迷上了畫人物。村里的青年、老農都是他的模特。在集體看場房內昏暗的燈光下,他用土炕里燒的木炭將看場老漢的肖像繪在黃泥墻上。大家看了,笑個不停,為枯燥的勞作帶來一絲欣喜的慰藉。
當然,年少的潘榮本作畫的主要方式還是臨摹,沒有老師指導,沒有專業書籍可讀,他并不清楚究竟該怎么作畫,而人物畫的神韻又在哪里,只是努力使自己畫的人物,在形象、線條上準確,達到形似。
就在這時,好友懷珠家的一本藏書幫助了他。這書薄薄的32開的書叫《給初學畫者的信》,是蘇聯畫家赫拉帕科夫斯基寫的一本講授繪畫基礎的書。
初學畫者如何作畫,蘇聯人的話至今記在潘榮本的日記本上。“你問我:‘到底畫什么合適呢?’”“畫你所喜歡的一切,畫你所感興趣的一切,但是一定要畫寫生!”潘榮本認為,正是這句話,使年少沒有得到正規藝術教育的他“路走得比較正規”。
在那之后,潘榮本開始寫生。農村的山靈水秀帶給他無限靈感,農民的耕種收割、收工后拉胡唱戲的場景給了他豐富素材。除了吃飯和勞作,他一有時間就不停畫畫,尤其喜歡在地頭給人畫肖像。這一畫,就是4年。
B
從版畫到中國畫
1973年,20歲的潘榮本離開盂縣清城老家,到了陽泉市化工局下屬的義東溝硫鐵礦上班。
其時恰巧陽泉工人畫蓬勃興起,因為會畫畫,潘榮本經常被抽調出來,與各單位被抽調的繪畫人才共同參與創作工人畫,也真正接觸到了專業搞創作的畫家。與各單位繪畫人才、專業指導老師相處的每一天,都讓潘榮本受益匪淺,繪畫的技藝有了很大提高,創作了不少版畫、水粉畫等,也參加了不少省市的畫展。
1975年秋,市委宣傳部組織工人畫作者外出學習。北京、天津、沈陽魯美、大連十五中、大連造船廠搞的版畫都讓他眼界大開,深感自身的不足。在壓力下,潘榮本邊學習邊創作,進步飛速。不久,他被礦上正式調到政工辦公室,后來又到了化工局工會,有了較為充足的創作時間。1985年,潘榮本調到盂縣文化館工作,他每天畫畫的愿望幾經周折,終于實現了。
1988年,潘榮本考入山西職工文學院美術系,受張為之、張大民、董其中、姚天沐、李曉林、力群等書畫名家指點,使他的繪畫創作逐漸走向成熟。
在美術大專班兩年半的時間,潘榮本如饑似渴地學習。雖然學的是版畫專業,但他對別的專業同樣興趣濃厚,經常去其他教室聽課。
因為經常接觸的關系,潘榮本喜歡上了中國畫。他潛心研究中國畫的畫法,查看大量中國古代畫作,并仔細觀察同學們繪畫時的運筆、用墨、用線,不斷實踐,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后來,他將創作方向轉為中國畫的人物,兼作山水畫、花鳥畫、水彩畫、水粉畫等。
1993年,潘榮本創作的《毛澤東詩詞人物》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這是他第一次入選全國美展。
之后,他又創作了《楊家將》《湘西三月》《總理和平民》《山鄉春意》等大量作品。這些畫作中,潘榮本總是用色調鮮艷、富有時代氣息的人物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贊美,用氣勢磅礴、渾厚雅致的景物表現山鄉情韻。
2009年,潘榮本加入中國美協。2010年,他被省文聯評為“山西省第二屆德藝雙馨藝術工作者”。2012年,他當選“陽泉市第四屆拔尖人才”。而其畫作,也十多次入選全國級美術展覽,有的獲獎,有的被收藏。
C
創作軍事題材作品傳達民族精神
2019年8月1日,參加完盂縣國防主題書畫攝影展開展儀式后,潘榮本將自己所有的軍事題材作品照片做成美篇,上傳到朋友圈,引來一片點贊。
《我們在太行山上》《英勇抗擊》《鐵肩擔道義》《八路軍將領圖》等,在宏大而律動的場景中,人物鮮活,壯烈、堅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得以彰顯。
在創作《我們在太行山上》的過程中,潘榮本經過無數個晝夜的構思,反復醞釀和修改,終于完成作品。巍巍太行山下,歷史的風云和生命的氣息在潘榮本的筆下得到了親密的交融,使他的筆墨有了一種蕩氣回腸的力量。這幅作品在2005年入選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全國中國畫展覽,并被收藏。
同樣是抗戰題材,《英勇抗擊》則是描繪八路軍抗擊日軍的激戰場景。畫中血與火的場面,引領人們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那些浴血奮戰的軍人,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擊侵略的斗志和決心,充滿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鐵肩擔道義》可以說是潘榮本的重要代表作品。這幅以汶川地震救援為背景的畫作不僅在全國美展上獲獎,而且被選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印的中學生美術課本。
在創作該畫的過程中,潘榮本融入了內心最濃烈的情感。正是在這種情感的支撐下,他才得以傾盡全力完成了創作,再現了那場災難中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救援的偉岸軍人形象。
潘榮本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之士,即便是功成名就的將領,也樸實無華、可親可敬。創作出這么多真切感人的軍人形象,對于潘榮本來說,并不是偶然為之,而是內心積蓄能量的釋放。未來的日子,他希望可以塑造更多的英雄人物,將珍貴的民族精神薪火相傳。
全媒體記者:田杰
編輯:史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