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讀書都有一個習慣,拿到一本書,從頭到尾讀一遍,覺得越仔細越好。我覺得,這不是最有效的閱讀方法。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 閱讀真不用對每一本書都要仔細讀完,就如《高效閱讀》第一章寫到的“閱讀者的十條權利”,其中就有不讀的權利,跳讀的權利,不讀完的權利等等。
我自己總結的就是:閱讀要有節奏感。
所謂“閱讀的節奏感”,就是我們在進行閱讀時,針對不同的書可以做出快、慢、精、粗等多種閱讀方式的選擇,就像在跳舞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舞曲,選擇慢四拍,中二拍,快三拍一樣。閱讀的節拍可分為:預讀(跳讀)、略讀、慢讀、精讀、重(chong)讀等幾種,如何進行選擇,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拿到一本書首先進行一次預讀(跳讀)
首先,千萬別從第一個字開讀,你要看下書名和作者,然后讀一下書的目錄和序言,想象一下整本書可能會講的內容,然后隨便翻到一頁,認真的讀上一段,再翻到一頁,再認真讀一段,這樣跳躍式的讀上幾段,如果你覺得有趣,有感覺,那好,你就和這本書有緣分,可以往下進行了。否則,就算這書是豆瓣高分或是亞馬遜嚴重推薦,都建議你暫時放棄。梁衡先生在所著《我的閱讀與寫作》中寫到“一部好的書隨便翻一頁,就能留住讀者的眼,一篇好文章任讀一段,都能吸住人的心,這叫通篇錦繡,字字珠璣。就像一碗湯,不一定非得等到把一整碗都喝下去才知道它好,只要嘗一口就行了。”
二、根據閱讀的目的對經過預讀的書決定采用不同的閱讀節奏
如果你只是想收集信息,或者是在進行主題式閱讀(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即可采取略讀的方式,找到書中的關鍵詞,快速從書中抓取自己需要的內容進行閱讀;如果你是在讀文學類書籍,比如小說、散文之類,建議你采用慢讀的方式,慢慢去體會書中的聚散離合,品味書中的酸甜苦辣,感悟書中的潮起潮落;如果你看的是一本經典著作或是一本你必須要全面掌握的專業書籍,那你就需要采取精讀方式,從頭至尾,邊做筆記邊思考,認認真真把這本書讀完。
三、看完后覺得很有價值或沒有看懂的書可適時進行重(chong)讀
需要重讀的書,有兩種:一種是經典著作,經典所以經得起重復是因為它豐富的內涵,人們每重復它一次都能從中開發出有用的東西;另外一種大多是有關方法論的書,可能你第一次沒有完全讀懂,或是完全掌握書中的內容,過一段時間,你再拿來重讀,往往就會有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的新發現。
閱讀是一門技術活,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總結。當你掌握并形成了一套符合自己特色的“閱讀法”后,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你都會做到從容應對,讀起來的效果也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