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會看到或聽到“學術論文是沒有人看也沒有價值的文章”這樣的觀點,然而學術論文真的是沒有價值的文章嗎?
我不這樣認為。學術論文是學術研究的成果之一。學術論文的官方定義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后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作為文科生來看,學術論文是通過對某一個(類)事件的分析和梳理,把日常生活中的同類或相似事件上升到理論層面的高度,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學術論文用語都是專業的書面語,不那么接地氣,許多人看不懂覺得晦澀難懂是正常的,但不能否定它的價值。
通過研究某一件事找到同類事件的特征,或者通過研究某一個企業發現整個行業的發展規律,最后形成簡潔凝練的創新性的理論成果。這種強大的理論概況能力可以極大地提高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幫助我們舉一反三。就比如管理學,就是研究企業管理實踐的學問,是對所有企業管理實踐的分類,歸納,總結,學好管理學有利于我們去任何一個組織從事管理性工作,我們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大部分都可以從管理學中找到理論淵源和解題思路。相反,如果我們將僅在一個企業中學習到的具體的管理經驗用到其他比如寶鋼、寶潔、海底撈等企業中會適應嗎?恐怕會水土不服吧。
還比如我剛才看的這篇論文《如何從共毀走向共生——定制化旅游價值共毀和價值恢復對口碑傳播的影響》,其實這篇論文講的很簡單,就是講定制旅游公司和顧客間產生的矛盾對公司的影響,但是作者引入了一個概念——價值共毀,一下子就提高了文章的深度和價值含量,把普通的公司和顧客的矛盾歸屬到價值共創的對立面價值共毀層面,讓人耳目一新。等你看完價值共毀的概念和研究過程,你發現好像就是這個道理。服務提供者和顧客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很少有學者提出適用的理論,價值共毀這一概念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以后我們再遇到這類問題就可以根據這一理論來分析這是個什么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問題以及該怎么解決,能夠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這就是科學理論的魅力。
也許還會有人質疑說:我不是說所有的學術論文都沒有用,SCI和權威期刊上的論文還是有價值的,那些非核刊的論文沒有價值!
是嗎?我依然不贊同這種觀點。我們剛開始閱讀文獻和學習寫論文時有幾個看得懂SCI和權威期刊上的論文?不都是從那些非核刊論文開始看起,正是他們教會了我們學術論文的形式——嚴謹的題目,摘要,正文,參考文獻,慢慢地就知道了什么是學術論文,該怎么完成一篇學術論文,隨著文獻量的積累和寫作水平的提高我們才開始向SCI和權威期刊沖刺。我們初入學術圈時看的簡單學術論文就像幼兒園或小學時看的那些畫冊,你能說那些畫冊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嗎?難道不正是那些畫冊教會我們學習,轉化為我們成長的養分?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出改變世界的創新性研究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提出影響后世的理論學說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在頂級期刊發表文章的,只要不抄襲作假,沒有違背學術道德,是自己思考和努力的結果,論文內容淺薄一點又如何,發表不了核刊又如何,人又不是一輩子都停在這個水平了,也許若干年后就成為本專業的集大成者或中流砥柱了呢。
以前我認為旅行是看世界的最好方式,所以我選擇了旅游管理專業,想畢業后做一名導游,將工作與興趣結合在一起;現在我發現持續地讀書與思考才是看世界的有效方式,當然,若能講兩者結合最好不過。雖然現在的想法還很淺薄,人也缺少歷練,但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或者說理想),不管外界如何變化,那個目標實現與否,都不要忘記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