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userphoto

2023.01.25 廣東

關注

摘  要:文章討論了鼎卦戈上的兩個卦象和繇辭,認為第一個卦象當是《周易》卦象,緊隨其后的繇辭也出自《周易》,只不過是與通行本不同的某個古本。第二個卦象確實是數字卦,所用筮法和解卦方法可能與清華簡《筮法》相同。由于第二個卦象中有五、八這樣的“肴”,且出現在上爻和初爻,故占卜結果是不利的。而且在這個卦象中,上為離卦,下為巽卦,兩者都是女卦,依《筮法》理論,這也是不利的?;谶@兩點,第二個卦象后面的占辭自然是“吝”。

關鍵詞:鼎卦戈;數字卦;筮法;周易

本文討論的鼎卦戈是董珊先生2005年于杭州看到的一件晝錦堂的收藏品,上面的銘文中有數字卦,可轉寫為鼎卦,故名為“鼎卦戈”。董珊先生對這件器物的形制、年代、真偽作了詳盡的分析,可信為兩周之際的真品。除此之外,董珊先生還對戈上的銘文作了深入討論,認為鼎卦戈上的卦形反映的是《連山》或《歸藏》之法,與《周易》不同[1]。賈連翔先生也曾討論過這件鼎卦戈,提出第一個卦例中“六”的寫法與第二個卦例明顯不同,并認為“第一個卦例并非數字卦例,而是與之同形的代表陰陽爻的卦畫圖形”,這件器物是“數字卦與單純卦畫并存的例子”[2]。筆者曾兩次討論到鼎卦戈,但只是稍有論及,未曾深入。第一次討論中推測第一個卦就是《周易》筮法,不過與“大衍筮法”有別,并聯系西周陶拍認為第二個卦例中的“八”應有特殊含義,兩個卦例是兩次起卦的結果[3]。在第二次討論中,觀點稍有變化,認為第一個卦例是“用來查對筮書”的,其后有三條爻辭。第二個卦例是實占記錄,所以用數字[4]。梁韋弦先生也曾提及鼎卦戈,認為“其中后者用五、六、一、八寫成的易卦當是占筮記錄,前者用一、六兩個數字或符號寫成并附有如卦爻辭者當是來自筮書的寫法。”[5]雖然已經有上述討論,但鼎卦戈涉及的問題極其復雜,非有深入的專門論述不可說清,有必要專撰一文予以討論。

一、鼎卦戈銘文中的爻辭

據董珊先生的介紹,“戈銘在戈內正面,其讀序自戈內上穿孔下緣起,繞經內后緣,轉至內上緣。銘文共22字。”

    一六一一一六,曰:鼑(鼎)止(趾)真(顛);鼑(鼎)黃耳,奠止(趾)。

    五六一一五八,

第二個卦例后的字,董珊先生讀作“吝”。這些應該都是確信無疑的,有問題的是“鼑(鼎)黃耳,奠止(趾)”這兩句是一條爻辭,還是兩條爻辭?為方便討論,有必要摘引《周易·鼎》的全部卦爻辭:

  

鼎:元吉,亨。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關于鼎卦上九爻辭中的“鉉”字,廖名春先生曾指出,應是“鼏”字之訛變[6],這是很可信的?!包啞笔侵付ιw,六五爻中有“金鉉”,上九中用“鼏”則不與之重復。黃懷信先生則認為六五爻中“金鉉”二字衍,上九中的“玉”當做“金”字[7]。鼎之有耳是為便于移動,而鉉則是用于移鼎的工具,六五爻由鼎耳而及鉉,是有其合理性的。戈銘中“鼑(鼎)止(趾)真(顛)”的語義當與鼎卦初六“鼎顛趾”相同,“鼑(鼎)黃耳”則與六五“鼎黃耳”相當。鼎卦戈上的爻辭與《周易·鼎》雖然相近,但也有幾點不同。除了董珊先生指出的語序及“奠止(趾)”之有無不同外,還有一點,即戈銘中并無占斷語。而占斷語是筮書的必備要素,戈銘中無占斷語,當是抄錄時省略造成。以此類推,戈銘中可能還省略了“利出否”等句子。

既然戈銘中的爻辭與《周易·鼎》關系很近,則與《歸藏》就當無關。湖北王家臺秦墓出土有一批易占簡,很多學者認為是《歸藏》,其中有“鼒”卦,卦形與《周易·鼎》相同,殘存繇辭如下:

  鼒曰:昔者宋君卜封,而攴占巫蒼,蒼占之曰:鼒之

,鼒之
。初有吝,后果述。[12]

其中“占之曰”至“初有吝”之間的八個字應當是兩條四字句的韻文,像這種句式整齊的韻文在這批易占簡中并不少見。而《周易》卦爻辭雖也有押韻,但大多句式參差。輯佚本《歸藏》中也有疑似鼎卦的繇辭:“鼎有黃耳,利取

鯉?!蓖瑯邮蔷涫秸R的四字句,且前一句極可能取自《周易·鼎》的“鼎黃耳”。無論是輯佚本,還是簡本,《歸藏》繇辭與鼎卦戈上的繇辭在形式上就有明顯差異。

以上是從《歸藏》方面的材料說明戈銘中的爻辭與《周易》關系更近。以下再解釋戈銘既然與《周易》相近,為何又有不同?前文已經說過,《周易》卦爻辭大多有韻。其實,今本《周易·鼎》的爻辭就有韻。初六爻辭中,趾、否、子是之部韻,九二實、即、質是質部韻,九三革、塞、食是職部韻,九四足、餗、渥是屋部韻[9]。至于六五和上九,則是不押韻的[10]。

很顯然,如果以“鼎趾顛,利出否”、“顛黃耳,奠趾”成文,則前者是不押韻的,后者雖然有韻,但與象數不合(參看下文討論)。當然,也有可能本作“鼎顛趾”,戈上作“鼎趾顛”反而是抄寫時顛倒了語序。但從語法的角度看,趾是鼎之趾,且鼎趾只能被人顛,因此作“鼎趾顛”更合常用語序,九三“鼎耳革”正是這種語序。作“鼎顛趾”則是出于押韻的需要,在語序上作了調整。同樣的,九四之“鼎折足”可能也是如此,早期極可能是寫作“鼎足折”的。

換而言之,今本鼎卦的爻辭之所以多數有韻,當是后來修改潤色的結果。鼎卦戈的年代是在兩周之間,當時流傳的《周易》卦爻辭可能未必多數押韻,文本在此后的流傳過程中,被人修飾潤色,然后才形成基本押韻的情況。關于此點,《左傳》有例可為旁證?!蹲髠鳌べ夜迥辍份d“晉獻公筮嫁伯姬于秦”,遇歸妹之睽,史蘇引歸妹繇辭云:“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其中“羊”、“衁”、“筐”、“貺”都是陽部韻的字,繇辭是一韻到底的。而在通行本《周易》中,歸妹卦上六爻辭作:“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其中“筐”與“羊”協韻,“實”與“血”協韻,雖然同樣有韻,但方式上有不同。史蘇所引繇辭在意義上并無變化,不過句式整齊,且一韻到底在繇辭中更為多見。通行本上六爻辭采取交韻形式,就同一條爻辭看,全部經文中僅此一例[11]。史蘇所引繇辭顯然更合經文協韻常例,雖然這條繇辭沒有進入通行本,但可以推知的是,通行本的協韻情況是經歷過改編的,不會是短期內形成。

總之,銘文中的爻辭雖然與《周易·鼎》有不同,但應當出自《周易》某個古本。確定了這一點,才好辨析“鼑(鼎)黃耳,奠止(趾)”這兩句是一條爻辭還是兩條爻辭。依《周易·鼎》的爻辭,每一條爻辭都是首先描述鼎的外形或狀況?!岸S耳金鉉”一句是因鼎耳而連及金鉉,所要表述的意思并未變化,即鼎便于搬動。若作“鼎黃耳,奠趾”的話,雖然押韻,但“耳”與“趾”一者在上,一者在下;一者用于移動,一者用于穩定,兩者的關聯度是較弱的。因此,“奠止(趾)”當是另一條爻辭,只不過承前省略了“鼑”字而已。也就是說,戈銘中的爻辭應有三條。而從鼎卦戈的情況看,這三條爻辭極有可能分別對應初爻、二爻和上爻。

由于第一個卦例中的“六”寫法特殊,極可能是“符號”,而非數字。因此,第一個卦例及其后面的文字都是從筮書上抄錄下來的。第二個卦例與第一個卦例相比,有三條爻是不同的,即初爻、二爻和上爻。之所以抄錄這三條爻的爻辭,是因為在將實占記錄轉寫為筮書中的卦象時,字形上產生變化的只有五、八,此其一。另外,清華簡《筮法》以五、八、九、四為“肴”,并專章列出四個筮數的特殊意義。也就是說,筮數五、八在筮法中有特殊意義。鼎卦戈抄錄五、八所在位置對應的爻辭,當與此有關。

以上推測若不錯的話,則兩周之際的《周易·鼎》的初爻當是“鼎趾顛”開頭,二爻則是“鼎黃耳”開頭,上爻則是“鼎奠趾”開頭。此種情形與爻象是大體相符的。初爻在最下,所以用“鼎趾”為象,二爻在其上,故此用“鼎黃耳”。上爻則是一卦終了,鼎食已成,所以用“鼎奠趾”為象,并與初爻“鼎趾顛”相呼應。其中“奠”如董珊先生所釋,有“定”義。所謂“鼎奠趾”即是鼎足穩定下來,不再移動,寓意君臣分食結束。將這條爻辭放在一卦的最后,也是合適的。

戈銘中的繇辭與今本《周易·鼎》的爻辭之所以有不同,應該是文本流傳過程中發生改編的結果。這種改編的目的是為了整齊爻辭,使之更符合象數思維。初爻為足,在最下。二爻“有實”,是為腹,在中間。三爻寫耳,在上面。這是一個從下往上的順序。四爻為足,五爻為耳,上爻為蓋,同樣大體符合從下往上的順序。類似的這種改編在咸卦九三、九五中也有,今本的“咸其股”是從古本的“咸其腓”改編而成。咸六二有“咸其腓”,改編者為使九三不與六二重復,且體現從下往上的順序,故此改“腓”字為“股”字。九五爻帛書作“欽其股”,竹簡本作“欽其拇”,今本作“咸其脢”,由于“股”與“拇”、“脢”都無音理上的聯系,故此可知今本可能經歷過改編[12]。

二、鼎卦戈上的數字卦

前文已經說過,鼎卦戈上的第一個卦象是從筮書上抄下來的,已經是符號卦。第二個卦才能算是數字卦,是記錄的實占卦象。在這個實占卦象中,出現了五、六、一、八,共四個筮數。雖然這只是一個卦象,不能為分析其揲蓍法提供足夠的數據,但我們知道,若沒有二、三、四,則這種筮法的筮數就不能組成一個連續的自然數數列,這是不符合揲蓍法的得數規律的。從張政烺先生開始提出數字卦問題以來,學者就被此問題困擾。2013年,清華簡《筮法》的材料逐漸公布,其中將筮數“七”寫作“一”形,用四、五、六、七、八、九共六個筮數。借助《筮法》的情況,很多數字卦的筮數終于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鼎卦戈上的數字卦中同樣有“一”,且沒有出現“七”,此點與《筮法》類似。因此,戈上的“一”可能與《筮法》一樣,事實上是數字“七”。若是這樣的話,則戈上已經出現五、六、七、八這四個筮數,與《筮法》是非常接近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鼎卦戈上的數字卦與《筮法》也是相當接近的。在第二個數字之后有一個被釋作“吝”的字,它應該就是占筮最后所得的結果。但我們看第一個卦象后面的三條爻辭,它們的結果都不是“吝”。在《周易》中,初爻的占斷辭是“無咎”,五爻的占斷辭是“利貞”,上爻的占斷辭是“大吉,無不利”。三者相參,斷不至于得出“吝”的判斷。當然,從目前所知的古本《周易》看,《周易》卦爻辭中的占斷辭是有一些異文的。但總體來說,大部分異文并未完全顛覆占斷辭的吉兇休咎情勢,只是在表述上有些不同而已。因此,可以判斷鼎卦戈預測吉兇休咎時并非依據《周易》爻辭,而是另有所據。為尋找這個依據,我們可以引用清華簡《筮法》第二十九節中的相關內容(為行文方便,以下用寬式釋文):

凡肴象,八為風,為水,為言,為飛鳥,為腫脹,為魚,為罐筩,在上為醪,下為汏。

五象為天,為日,為貴人,為兵,為血,為車,為方,為憂、寡,為瞿

九象為大獸,為木,為備戒,為首,為足,為蛇,為它,為曲,為玦,為弓、琥、璜。

四之象為地,為圓,為鼓,為珥,為環,為踵,為雪,為露,為霰。

凡肴,如大如小,作于上,外有吝;作于下,內有吝;上下皆作,邦有兵命、燹怪、風雨,日月有食。[13]

在這段討論“肴象”的文字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其中有五、八,就五來說,雖有日、貴人等比較積極的象征,但較多的是兵、血、憂這類消極的象征。八的象征在吉兇意義上相對含糊。二是最末一部分中,說到“凡肴,如大如小,作于上,外有吝;作于下,內有吝;上下皆作,邦有兵命、燹怪、風雨,日月有食”,總之無一是吉利的。鼎卦戈上的第二個卦象中,初爻是八、二爻是五,上爻也是五,恰好是“作于上”、“作于下”、“上下皆作”。依據《筮法》的理論,第二個卦象只能是不吉利的,戈上寫“吝”,是非常合理的判斷。

另外,《筮法》分析卦象時常依男卦、女卦,以男女相配者為趨吉,反則可能不吉。鼎卦上離下巽,均為女卦。戈為兵器,為男子或剛強者所操,今遇兩女卦,大可說“吝”。事實上,這種依上下卦之男女來判斷吉兇的情況,在《周易》中亦有幾例。如咸卦艮下兌上,一男一女,故卦辭云:“取女吉?!奔胰素噪x下巽上,皆為女卦,故卦辭說:“利女貞。”因此,從這個角度解釋鼎卦戈上的占斷辭也是可行的。

上面的討論證明鼎卦戈上的爻辭出自《周易》,而釋卦方法則可能與《筮法》相類。但是,《筮法》與《周易》是完全不同的筮書,鼎卦戈上的卦象和爻辭為什么與兩者均有關呢?

在《國語》、《左傳》中有三個提及“八”的筮例:

穆姜薨于東宮。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span>[14]

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钡秘懲突谠?,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閉而不通,爻無為也?!彼究占咀釉唬骸凹?。是在《周易》,皆利建侯……”[15]

董因逆公于河,公問焉,曰:“吾其濟乎?”對曰:“歲在大梁……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謂天地配亨,小往大來。’今及之矣,何不濟之有……”[16]

這三個筮例均提到了“八”,顯然不同于《左傳》《國語》兩書中的其他《周易》筮例。其他《周易》筮例都用“某之某”的句式道出起卦結果,分析卦象時則就變爻對應的爻辭或所得卦象之卦辭發論。既是如此,則只關注爻的陰陽屬性,不再關注具體筮數。換個角度看,若上述提到“八”的筮例是以靜爻為占的話,它們也沒有必要說出具體的筮數“八”。無論是以變爻為占,還是以靜爻為占,說出爻辭即可,似乎沒有必要強調具體筮數。上述三例既然強調“八”,則“八”必然有其特殊意義[17]。不過,本文不想分析這個特殊意義,而是想說這三則筮例都明顯與《周易》相關。不僅是卦名見于《周易》,而且都出現了用《周易》卦爻辭解釋起卦結果的現象。第一例中,穆姜以隨卦卦辭分析自己的命運。第二例中,司空季子用《周易》卦爻辭、卦象支持自己的判斷。第三例中,董因引泰卦卦辭“小往大來”,并分析卦象云“天地配亨”。而且在三例中,有兩例出現了相反的判斷,即巫史與穆姜、司空季子的意見是全然不同的,同樣的矛盾現象也出現在鼎卦戈上:爻辭所反映之吉兇與第二個卦象后的“吝”是相反的。這其實就是在實際卜筮過程,參互使用不同筮法(書)造成的。這種現象當與《周禮》記載的“三易”有關系。

按《周禮》的記載,“三易”均有八經卦,六十四別卦,且均為太卜所掌。至于它們的卦爻辭如何,則沒有提及。從這個記載至少可以得出一個推測,即當時的“三易”,甚至更多筮法是共享六十四別卦的(卦名的具體寫法當然會有一些差別)。而據清華簡《筮法》看,春秋戰國間可能還有只用八經卦,不用六十四別卦的筮法,其筮書的結構、解卦理論也大不同于《周易》。從一般的卜筮流程看,主要有三個步驟:起卦→解卦→得出結果。起卦涉及蓍草數量、具體揲蓍方法、記錄卦象之方法等方面,解卦涉及筮書選擇、卦象分析等方面。穆姜和司空季子之所以得出與巫史不同的結論,首先是筮書選擇的不同。筮書按一定結構編撰,這個結構與其卦象分析理論相關。比如《周易》有卦辭和爻辭,這是因為在《周易》筮法中,是以卦、爻辭為占斷依據的,并有選擇爻辭的方法。清華簡《筮法》是以典型筮例編撰成書,故此沒有爻辭。因此,它的卦象分析方法重在經卦之間的關系、肴的位置等。王家臺秦墓易占簡沒有爻辭,也不見說明具體筮數的象征意義,顯然既無法以爻為占,也無法分析筮數的位置等因素,只能據卦象分析吉兇。“艮之八”、“泰之八”、“貞屯悔豫,皆八”,都提到了筮數“八”,當然與《筮法》的理論更接近。但是,穆姜、司空季子、董因都不以巫史所用的理論分析卦象,而是據《周易》分析。這就說明,當時諸種筮法之間的區別主要是筮書及卦象分析方法的不同?!吨芏Y》的記載、清華簡《筮法》都可證明此點。

總之,鼎卦戈上的兩個卦象,第一個當是《周易》卦象,第二個則是數字卦象,所得吉兇結論的理據可能與清華簡《筮法》類似。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古人在卜筮過程中,參互使用不同筮書、解卦理論的現象有關。對于職掌占卜的史官來說,可能不太會有這種情況。至于在普通貴族和平民間,則可能更容易出現上述情況。

三、鼎卦戈與《筮法》之“四位表”

清華簡《筮法》用四個三畫卦排成“四位表”的形式,然后分析各位置上三畫卦之間的關系,據此關系推斷吉兇。由于在《筮法》全篇中,只有八經卦名稱,絲毫沒有六十四別卦的卦名或相關之概念。因此,李學勤先生在介紹《筮法》時便說:“所有的數字卦,都是并行的兩組六畫卦,也可看做四個三畫卦?!薄叭欢耆怀霈F六畫卦即別卦的卦名,也不用任何卦爻辭……”[18]其后許多學者遂認為《筮法》無六爻卦,如程浩先生認為:“我們之所以說《筮法》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占筮系統,是由于它不用六十四卦以及其獨特的命解體系?!?/span>[19]林忠軍先生認為:“清華簡雖然有六位數字組成的卦,卻只有三位數字卦占,而無六位數字占?!?/span>[20]而李尚信先生則持不同意見,認為:“清華簡《筮法》雖然是以四位卦的關系來斷吉兇,但四位卦有上下之分,上下卦合起來看就是六爻卦或六位數字卦,而不同于無上下卦之分的三爻卦或三位數字卦,所有六爻卦合起來看就是六十四卦。”[21]事實上,李尚信先生與諸位學者的分歧在于對六爻卦或六十四卦之概念的理解。從清華簡《筮法》看,上下卦合起來雖然是“六爻卦或六位數字卦”的形式,但它并不據此判斷吉兇。在《筮法》的體系中,“六爻卦或六位數字卦”的形式并無實際意義。既然如此,當然也就不會有“六十四卦”。不過,從形式上看,《筮法》又是存在“六爻卦或六位數字卦”的,所以李學勤先生說“所有的數字卦,都是并行的兩組六畫卦”。

與《筮法》不同的是,鼎卦戈上的第二個卦象很顯然是“六爻卦或六位數字卦”,它對卦象的分析或是依據《筮法》的理論,這說明《筮法》的“四位表”極可能是早期“六爻卦或六位數字卦”的一種復雜形式,是稍晚時期才發展出來的。“四位表”中當然暗含了“六爻卦或六位數字卦”的形式,至于其中是否有“六十四卦”,則似應另當別論[22]。

雖然鼎卦戈可以說明“四位表”這種形式有其原初的簡單形式,但在數字卦中,這并非唯一的一種數字卜筮形式。扶風齊家村H90:79卜骨就很能說明此點。這塊卜骨上的刻辭包含數字卦和命辭[23]

翌日甲寅其商甶瘳

八七五六八七

其禱甶有瘳

八六七六八八

我既商禱甶有

八七六八六七

這塊卜骨最大的意義在于,前兩個數字卦的吉兇意義是非常明確的。因為可由后文有“我既商禱”分析,前兩個卦肯定是“吉”的,否則不會舉行“商”和“禱”。第一個卦若按陰為偶,陽為奇的規則轉換的話,應是上兌下震。兌為少女,震為長男,此卦象正是一男一女,可說是吉利的。若依《周易》,則可參看隨卦卦辭:元亨,利貞,無咎。結果是相同的。第二個卦上震下坤,坤是女卦,震是男卦,卦象是吉利的。依《周易》的話,為豫卦,卦辭為:“利建侯行師?!蓖瑯涌烧f是吉利的。第三個卦象的吉兇不好推測,但從卦象看的話,上坎下震,是兩男卦,在《周易》是屯卦,卦辭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span>大體也是不錯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三個卦象中都出現了“八”,且頻率并不低。在前兩個卦象中,“八”共出現了五次,在第一個卦象中不僅有“八”,還有“五”。依《筮法》理論,第二個卦象很難說是吉利的,因為“八”在上、下卦中都有。再者,卜骨上數字“七”的寫法也與《筮法》不同。因此,卜骨上的數字卦顯然與《筮法》不同,也與鼎卦戈上的數字卦不同。

關于這塊卜骨還有另一個被人忽略的地方。上面的第二個卦象是豫,第三個卦象是屯,此與上引《國語》所記重耳筮之而遇“貞屯悔豫,皆八也”極其相近。所謂“皆八也”,當然包含了屯卦。雖然如何解釋“皆八也”的含義存在爭議,但現在大體可判斷“八”應當是指陰爻。因此,不管怎么理解,從重耳的這個筮例看,陰爻“八”是被視為具有特殊意義的,且可能是消極的。而在H90:79這塊卜骨上,第二個卦縱有三個“八”,卻仍是吉利的。這就說明,這三個數字卦都不顧及數字“八”的特殊含義的。

以上討論都是基于揲蓍法的。而揲蓍法所產生筮數的數量多是偶數個,可以說是“成對”出現的。以清華簡《筮法》來說,筮數有四、五、六、七、八、九,共6個,四和九,五和八,六和七各自“成對”。在“大衍筮法”中,筮數有六、七、八、九,其中六和九,七和八各自“成對”。如果H90:79這塊卜骨上的數字卦也是揲蓍法產生的話,也應符合這個規律。再進一步說,既然不顧及數字“八”的特殊含義,則就不會顧及“五”和“七”的特殊含義,甚至所有筮數的特殊含義都不顧及,即筮數不會有清華簡《筮法》第二十九節那樣的特殊含義。

從現有材料看,或許可以將H90:79卜骨上數字卦所用筮法追溯到殷商晚期。肖楠先生曾討論過一塊卜甲,上面有三個數字卦,其中一個附有占辭:

七七六七六六 貞吉

此卦若轉寫成《周易》卦象的話,應是艮下巽上的漸卦,其卦辭是:“女歸吉,利貞?!闭f“女歸吉”,是因為巽為女卦,艮為男卦。肖楠先生對此塊卜甲的鉆鑿形態、文字大小、“貞”字寫法作了詳細分析,推斷時代當在殷末周初[24]。此卜甲是在小屯南地發現的,依據上面的刻辭將數字卦所用筮法上推到殷商時期應該是可以的。這個數字卦中只出現了筮數七、六,七的寫法是一橫一豎,與常見數字七的寫法并無區別。同片卜甲上還有另兩個數字卦,分別刻在右甲橋的右上和右下:六七一六七九、六七八九六八,這兩個數字卦有筮數一、六、七、八、九,與系有占辭的數字卦或許是同一筮法,也或許不是。

從以上材料看,至少從殷商晚期開始,已經出現一種六爻卦的筮法,這種筮法在分析卦象時,將六爻卦分為上、下兩個三爻(畫)卦,然后依據兩個三爻卦之間的關系推斷吉兇。這種方法與鼎卦戈所用筮法不同,但從其分析上、下兩卦的關系看,二者又是存在一些聯系的。

總之,西周時期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六爻卦筮法,兩者都要分析上、下兩個三爻卦的卦象,不同的地方是,一種要兼顧具體筮數(或“肴”)的特殊含義,一種則可能完全不考慮具體筮數的特殊含義。前一種方法在產生時間上可能要早于后者,鼎卦戈第二個數字卦象用的是前一種筮法,清華簡《筮法》是用前一種筮法的復雜形式,出現時間可能較晚。

本文原載:《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論叢》,科學出版社,2017年。

注  釋:

[1] 董珊:《論新見鼎卦戈》,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 賈連翔:《數字卦的名稱概念與數字卦中的易學思維》,《管子學刊》2016年第1期。

[3] 王化平、周燕:《萬物皆有數:數字卦與先秦易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2-63頁。

[4] 王化平:《由數字卦看〈易經〉在西周時期的發展》,張濤:《周易文化研究》第七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7-23頁。

[5] 梁韋弦:《出土易學文獻與先秦秦漢易學史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2頁。

[6] 廖名春:《帛書〈二三子問〉、〈要〉校釋五則》,《〈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亦收入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31-346頁。

[7] 黃懷信:《周易本經匯校新解》,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69頁。

[8] 釋文據王明欽:《王家臺秦墓竹簡概述》,(英)艾蘭、邢文:《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6-49頁。

[9] 楊端志:《周易古經韻考韻讀》,《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10] 黃玉順認為六五之“鼎黃耳金鉉”與上九“鼎玉鉉”押韻,參看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84頁。

[11] 楊端志:《周易古經韻考韻讀》,《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12] 丁四新:《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83頁。

[13]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四)》,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第120頁。

[1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964-966頁。

[15]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340-342頁。

[16]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343-345頁。

[17] 關于這三個筮例與清華簡《筮法》的關系,已有多位學者論及。參見程浩:《清華簡〈筮法〉與周代占筮系統》,《周易研究》2013年第6期。劉震:《清華簡〈筮法〉與〈左傳〉〈國語〉筮例的比較研究》,《周易研究》2015年第3期。

[18] 李學勤:《清華簡〈筮法〉與數字卦問題》,《文物》2013年第8期。

[19] 程浩:《清華簡〈筮法〉與周代占筮系統》,《周易研究》2013年第6期。

[20] 林忠軍:《清華簡〈筮法〉筮占法探微》,《周易研究》2014年第2期。

[21] 李尚信:《清華簡〈筮法〉筮例并非實占例》,《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22] 筆者認為“六爻卦”與“六十四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應有區別。我們可以將凡是用六個筮數組成卦象的形式都稱為“六爻卦”,而“六十四卦”則應指由八經卦兩兩重疊后形成的六十四個別卦,它們最大的特點是有六十四個卦名。而“六爻卦”則未必有卦名,它們可以僅依據上、下兩個經卦的關系,以及其中出現的特殊筮數判斷吉兇。在這種情況下,“六爻卦”未必會生發出“六十四卦”。詳論可以參見王化平、周燕:《萬物皆有數:數字卦與先秦易筮研究》,第203-204頁;王化平:《由數字卦材料看〈易經〉在西周時期的發展》,張濤:《周易文化研究》第七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劉光勝:《從清華簡〈筮法〉看早期易學的轉進》,《歷史研究》2015年第5期。

[23] 相關研究文章有曹瑋:《周原新出西周甲骨文研究》,《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3期,第45頁;李學勤:《新發現西周筮數的研究》,《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234-242頁;蔡運章:《周原新獲甲骨卜筮文字略論》,《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廣州:新世紀出版社,2006年第29-39頁;張俊成:《扶風齊家村H90卜骨刻辭補釋》,《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2期。

[24] 肖楠:《安陽殷墟發現“易卦”卜甲》,《考古》1989年第1期。李學勤先生認為這塊卜甲是周人在商朝卜筮的遺物,參見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203-209頁。

作者簡介:

王化平,1976年生,湖南隆回人。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出土文獻與《周易》研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春秋古易:爻非爻,清華簡《筮法》以經卦解易
“顏回為子貢占卦”實踐,談《易經》的斷卦技巧
周易大衍法的變卦和斷卦
最快上手周易卜筮方法
自學周易難嗎?一文讀懂《周易》,含所有知識點(完整版)!
你了解構成《周易》的《經》與《傳》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城市| 长阳| 渝北区| 南岸区| 钟祥市| 阿巴嘎旗| 龙门县| 拜城县| 夏河县| 滦南县| 溧水县| 昌平区| 宝兴县| 彭泽县| 兴安盟| 潼关县| 新余市| 遂溪县| 彩票| 昌邑市| 陇川县| 白山市| 买车| 友谊县| 西平县| 文昌市| 山东| 舟山市| 乌什县| 马边| 天镇县| 亳州市| 垦利县| 万载县| 洛阳市| 冕宁县| 巧家县| 紫金县| 诸城市| 密山市|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