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初制亦稱“鮮葉加工”。經過各道制茶工序將鮮葉加工成毛茶的過程。主要工序有殺青、萎凋、揉捻、揉切、發酵、渥堆、悶黃、做青、干燥等。由于制茶工藝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的茶類和茶制品。
今天小壺仙帶你了解茶葉的制作過程。
中國傳統制茶方法中對原料進行初步分級和清理之法。采摘中夾帶的不同嫩度芽葉或紫芽葉、芽葉苞片及茶梗等均為不符要求者,必須在揀茶過程中除去,否則會使茶葉外形欠勻,色澤烏暗,滋味苦澀,造成品質低下。
將采摘下的茶鮮葉均勻地攤放在篾墊、攤青篩或攤青機上的作業過程。目的是散熱失水,揮發青草氣和促進鮮葉內含成分的轉化,使葉片變軟,便于殺青。大量的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綠茶加工時鮮葉攤放的最佳含水量是70%左右。
鮮葉在專用的室內或設施上進行貯存保鮮的方法。鮮葉從入廠到付制前須經貯青,將鮮葉置于陰涼無陽光直射,通風良好,室溫在15℃以下的室內或設施上,暫時攤放一般不超過12小時。攤放中保持鮮葉呼吸作用正常進行,為防止水分蒸發,貯青室內應有加濕和通風裝置,降低室內溫度,大型貯青室鮮葉攤放厚度可達1米,時間可達24小時而鮮葉品質不致產生劣變。
綠茶、黑茶、黃茶等茶類茶葉初制的第一道工序。目的是利用高溫破壞酶活性,防止多酚類物質的酶性氧化,除去青草氣并發生一定的熱化學反應,為茶葉品質的形成奠定基礎。蒸發部分水分使葉質軟化,便于塑造美觀的外形。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主要是溫度、時間、投葉量和機具。殺青的技術要點是:高溫殺青,先高后低,投葉適度,嫩葉老殺,老葉嫩殺,抖悶結合,殺勻殺透,忌紅梗、紅葉、生青葉和焦邊焦葉。當葉質柔軟,青氣消失,香氣顯露時,即為殺青適度。
在人力或機械力的作用下使葉子卷成條,并破壞葉組織的作業。是各類茶成形的重要工序,其作用是初步造型和使茶汁附于葉表,促進葉子內含物的化學變化。操作中掌握嫩葉輕揉,老葉重揉的原則。揉捻程度用組織“破損率”、“成條率”'碎茶率'表示。
紅茶、烏龍茶、白茶初制工藝的第一道工序。鮮葉攤在一定的設備和環境條件下使其水分蒸發,體積縮小,葉質變軟,其酶活性增強,引起內含物發生變化,促進茶葉品質的形成。主要工藝因素有溫度、濕度、通風量、時間等。關鍵是掌握好水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程度。包括物理萎凋和化學萎凋兩者,在工藝上須協調進行。萎凋方法有日光萎凋、室內自然萎凋和人工控制萎凋(槽式萎凋、萎凋機萎凋)。萎凋程度以白茶為最重,其次是紅茶,再次是烏龍茶。
茶葉進行酶性氧化形成有色物質的過程。例如紅茶發酵從揉捻后開始,此時葉組織損傷,細胞膜性增大,茶多酚經酶促氧化形成茶黃素、茶紅素和其他深色物質,為色香味物質的形成創造條件。發酵多在能控制溫度、濕度的專用室內進行。影響因素有溫度、濕度、通氧量、時間和葉的含水量等。
讓多余的水分汽化,破壞酶活性,抑制酶促氧化,促進茶葉內含物發生熱化學反應,提高茶葉香氣和滋味,形成外形的過程。茶葉初制最后一道工序,精制后也要進行干燥。干燥的溫度、投葉量、時間、操作方法是保證產品質量的技術指標。茶類不同,干燥方法也不同,一般屬炒青類茶都用炒干,烘青紅茶部分名優茶都用烘干。
茶葉在揉捻機、(揉切機)炒干機內受到機械力的擠壓和茶葉之間的擠壓,形成一定形狀并破壞葉組織,擠出茶汁的過程。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內質。
萎凋葉或殺青葉在揉捻機(揉切機)、炒干機內受機械力和茶葉之間的摩擦力的作用而翻滾、擠壓、搓揉、卷曲,逐步扭緊成條索或切碎成顆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