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不舒服,為什么看病?亂花錢!”一位63歲的女性患者,體檢發現心電圖異常。因其平素體力活動較多,并沒有任何不適,且沒有疾病和用藥史,曾一度拒絕就醫。最終在家人的強烈堅持下,才來醫院進一步檢查。
“簡單做幾項檢查,排除心臟的問題,孩子就放心了。”醫生安慰道。為準確了解病情,醫生建議她復查運動后心電圖。結果提示,心肌缺血加重。于是又為她預約了冠脈CTA、復查血生化。結果冠脈狹窄近50%,同時血脂紊亂明顯。最終,這位患者被診斷為冠心病、無痛性心肌缺血。
目前,引起無癥狀心肌缺血的主因是冠脈粥樣硬化,這在冠心病患者中很常見。通常,患者是在檢查后才發現心肌缺血,但沒有相關癥狀。臨床上,無癥狀心肌缺血比有癥狀的心絞痛更常見,尤其是以老年患者最多見。
雖無明顯癥狀或疼痛,但它對心臟的損傷與心絞痛無明顯區別。如不能及時治療,會導致心肌永久性損傷,后期會有心律失常、心絞痛、心力衰竭、急性猝死等表現。想揪出暗處兇手其實不難,建議做個心電圖,尤其是動態心電圖。不過,由于患者常常無自覺癥狀,特別是缺乏胸痛表現,因而易被患者忽視而漏診。建議患者定期做常規查體,一旦懷疑心電圖有異常,應多次復查心電圖,必要時做冠狀動脈CT、心臟超聲等確診,避免失去治療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