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傷寒專業博士高亮根據自己出診10多年的經驗,總結了十多條大家在找中醫看病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需要注意的事項。他希望能解決大家的部分疑惑,并有助于大家更快、更好地恢復健康。該文先后被《中國中醫藥報》《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等轉載或收錄。快樂老人報精選部分重要內容,希望對您問診中醫有所幫助。(整理/記者劉惠)
一 慎重擇醫,信者為醫
生病后,很多人喜歡第一時間上網查詢,這很可能導致貽誤病情甚至上當受騙的情況發生。還有些人,動輒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看診。其實,北上廣深的醫院常年聚集著全國蜂擁而來的患者,醫生往往超負荷工作,分給每位患者的時間非常有限,療效自然受限。如果生病了,建議大家一定要去正規的醫院或門診(且首選就近的),慎重選擇看西醫還是看中醫。
常言道:“信者為醫。”患者信任醫生,更易恢復健康。中醫雖有它的局限性,但在許多疾病方面,或許多疾病的某幾個階段,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一些人對中醫心存偏見,即便是西醫無效,無奈要去看中醫,也經常會心懷抬杠的態度。更有甚者,即便中醫給治好了,也認為是自愈的。不信中醫的人,最好別看中醫。
二 盡量面診,問診有方
中醫看病,必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且講究個體化辨證治療。近年來,各種網絡診療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使網診成為可能。但即便如此,仍建議大家最好找附近或當地有經驗的醫師面診,尤其是初診患者。即使選擇網診,也應盡量以復診為佳,且網診單的信息填寫應全面、準確。
有些人有醫生的電話或有做醫生的朋友,想事先咨詢。建議:1.盡量避開清早、午休、深夜或醫生的出診時間咨詢;2.不要問醫生在不在或過度寒暄,避免使用語音、視頻或直接通話等,直接用文字或圖片說明大致問題即可;3.建議先詢問醫生是否擅長治該病,若不擅長,則再考慮適當措辭,詢問是否可幫忙推薦其他大夫;4.盡量不要醫生幫忙掛號。
三 診前診間都有須知事宜
如有身體不適,要及時診治,不要拖。擔心伏天吃藥上火或過年期間不適合看診,都是不必要的。建議選早晨或上午看診為佳。確定找中醫面診前,不要化妝,不吃帶有色素的食物(如黃瓜、紅心火龍果等),不噴香水或吃如韭菜、大蒜等味重的食物,不生氣,不做劇烈運動,應盡量提前5—15分鐘到達候診區。看診前,患者可事先將不舒服或最想治療的癥狀按由重到輕的順序默記一遍,或寫在紙上。若曾做過相關檢查,建議帶上西醫檢查報告或前診醫師所寫的病歷或處方。
有些患者喜歡“考”大夫,上來先不說話,伸手就讓醫生把脈,把得準才看,若把不準便將信將疑,這是不可取的。如果是初診,建議大家主動陳述病情,并先從最難受的主要癥狀說起,其次敘述疾病的起因和治療經過等。若是復診,則可先敘述經上次診療后消失或減輕的癥狀,再敘述本次新增、加重或變化不明顯的癥狀,然后根據醫生的詢問簡明扼要地回答問題。
此外,醫生把脈時,如醫生沒提問,不建議多說話。如有問題,不要頻頻提問打斷醫生,可在醫生治療完后再問。
四 首選在就診的診所抓藥,盡量自煎
中醫常用的治法有中藥、針刺、艾灸、拔罐、推拿、正骨及食療等。中藥的使用目前最廣泛。建議大家首選在就診的診所抓藥。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民營中醫診所沒有醫保,中藥材偏貴。有些患者拿到醫生開的處方后,便喜歡去有醫保的醫院或藥價較便宜的藥店抓藥。這是不太可取的。
民營診所的藥材之所以偏貴,主要是為了保證藥材的質量。大家花了那么貴的診金來看病,醫生開的方子也沒錯,卻在抓藥時貪了小便宜,若因藥材質量不佳而影響了療效,豈不是太可惜?而且,如因吃了其他地方抓的藥(抓少、抓多、抓錯或藥品質量有問題)而出了問題,估計沒人愿意站出來承擔責任。目前,我國不少(尤其是北上廣深的)民營診所的經營模式是只給醫生一定比例的診金,不給醫生算開藥提成??梢韵嘈?,大多數中醫師在開處方時,絕不會一邊開方一邊想著怎么才能多開點藥以賺取藥物提成。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醫院或診所配有中藥代煎服務,但還是推薦大家盡量在家自煎。關于服藥時間:若患者平素脾胃功能較弱,建議在飯后40分鐘以上再服藥;如脾胃功能較好或病情適合的話,則可飯前服藥,但也應和吃飯隔開40分鐘以上,即所謂“藥食不相連”。一般服藥次數為一天三次。
特別叮囑:找誰看中醫,就按誰的要求煎服中藥,不要按照自己以往的經驗煎服中藥。
五 病后調養要忌口
看中醫不要在忌口問題上討價還價。忌口是因病而忌,不是因藥而忌。大多數情況下,生病后均宜采用清淡、溫和、易消化飲食,且盡量只吃六七分飽,水果,冷飲,零食,涼、辣、油膩及不好消化的食物盡量少吃,以不給脾胃增加負擔為要。特別想吃的,可以吃一點。此時,不要怕“缺營養”。須知,脾胃能消化吸收的,才是“營養”。生病后,脾胃功能多數會受影響,如一味地吃“營養豐富”之品,不僅不利于脾胃運化,還易導致胃腸內形成積食、痰飲、濕熱等邪氣,不利于康復。
生病后,起居調攝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早睡,最晚不超過23:00,倡導“太陽睡覺我睡覺,太陽起床我起床”。還應適當運動,避免過勞,調整心態。
六 多次復診有必要
大部分疾病需多次復診后方能逐漸痊愈。
目前大家普遍的共識是:西醫治病快,中醫治病慢。其實不一定。比如,對于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現代社會的常見病、多發病,西醫往往需要終身服藥,且大都只能維持,不能治愈,故不可謂之“快”;而中醫經過準確的治療并配合正確的養生調攝后,往往可以將這些疾病臨床治愈,是不可謂之“慢”。事實上,有些疾病,無論找中醫還是找西醫,治起來都慢;而有些疾病,無論找西醫還是找中醫,治起來都快,且中醫可能治得更快,且更徹底,希望大家了解。
同時,大家也需要了解:醫學有其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病都可以治愈。大家不可對治病抱有過高的期望。
此外,每個大夫都有自己擅長治療的和不擅長治療的疾病。如果找一個大夫看診了三次仍沒有見效甚至還有加重,建議大家換個大夫治療為妥。但不建議一見療效不佳或起效偏慢便頻繁地換大夫。
七 選醫生別光看年齡、名氣
看中醫,為更好地保證療效,最后給大家幾條忠告。
1.醫生醫術的高低與年齡是否大、名氣是否大及經驗是否豐富固然有一定關系,但更重要的,卻是對醫道體悟的深淺。大家大可不必以年齡老少、名氣大小、男女性別而論大夫是否值得信任。
2.不要把中醫想得太過神奇。自古以來,中醫習慣于宣傳或記錄那些療效特別好的案例,實際上正因為其發生概率很低,不易出現,所以更易引起醫生的注意,也更易吸引患者眼球。而實際上,中醫沒這么神奇,許多病都需要一個治療過程,尤其是那些西藥久治不愈的病,也許會有極其個別的特效案例,但大多數沒這么幸運?;颊咭龊盟枷霚蕚?,不能看一個中醫吃七服藥沒啥變化就直接否定,這不客觀。
3.不要拿中醫師相互對比與否定。不同的中醫師開的方子不同,只能說明治療的思路或切入點不同。有些青年中醫師很有才華,出來單干,不可因其平臺低就瞧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