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顯示,我國每5個因病死亡病例中就有2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心臟康復是治療穩定期心血管疾病、預防再發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手段。因此,充分認識科學運動對心血管健康的促進作用,積極開展心臟康復,勢在必行。
簡單打個比方:心臟對于人體就像發動機對于各類機器一樣重要,需要定期養護。心臟康復就像是指導大家使用好、維護好這臺人體的發動機,保障發動機的活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哪些人需要進行心臟康復呢?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運動對心血管健康有益。健康人群和亞健康狀態人群可以通過養成積極、科學的運動習慣來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運動方式:可選擇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也就是動用全身大肌群、有節律性的運動類型,如游泳、騎腳踏車、跑步、跳繩等。
提示1:每個人的基礎心率和峰值心率個體差異較大,對于50歲以上女性和40歲以上男性以及身體較為虛弱的患者,在開始運動康復前,應該做一個深入的心臟檢查。“心肺運動試驗”可以測定每個人的無氧閾心率、峰值心率,同時也可以更為精準地確定運動時最大心率的“警戒線”,判斷不同運動強度對應的心率區間。
提示2:長期不運動的人應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心臟和血管逐步適應,謹防過度疲勞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同時也可以避免關節肌肉的損傷。
提示3:體重超標人群宜采用營養和運動相結合的方式。控制能量攝入是減重的必要手段,但過度控制能量,又會讓瘦體重(去脂體重,為除脂肪以外身體其他成分的重量)減少。建議體重超標者在6~12個月內減重5%~10%。超重人群需要更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才能消耗脂肪,有氧運動時間建議為45~60分鐘。抗阻訓練可消耗更多能量。將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相結合,效果更佳。
入冬后,一些運動相關猝死事件引發了人們關注,特別是上海某公司青年員工在健身房外猝死事件,讓人扼腕。研究證實,缺乏運動或不合理的運動,都是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重要因素。在此給大家一些關于科學運動“護心”的特別注意事項:
1
運動中若出現胸痛、頭昏目眩、過度勞累、氣短、出汗過多、惡心嘔吐以及脈搏不規則等,應立即停止運動。停止運動后上述癥狀仍持續,特別是停止運動5~6分鐘后,心率仍增加,應及時就醫。
2
老年人應選擇中低強度運動,適當增加日常體力活動;也可進行如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康復訓練,運動時間依據勞累程度進行相對縮短或延長,一般運動時長為30~60分鐘/天。
3
心臟術后早期等身體比較虛弱的患者,可以先從呼吸訓練開始。呼吸訓練能預防肺部并發癥,促進痰液排出,有效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采用腹式呼吸模式,即鼻子吸氣后腹部鼓起,呼氣后腹部內收。鍛煉時可采用以鼻子吸氣、口呼氣的形式,深呼吸,盡量延長呼吸時間。縮唇吐氣練習也是呼吸訓練中重要的一環,強調吸氣時用鼻子慢慢吸氣,稍微屏氣后縮唇呼氣(類似吹蠟燭的動作),吸與呼時間比為1﹕2。每組10次,每天5組。一些低強度的運動如慢走、四肢訓練等,先以10分鐘/次,一天2~3次開始,再逐步增加至目標運動量。
4
無論何種運動方式,運動強度都需要從低強度開始,當個體逐漸適應后,再循序漸進,逐步遞增至目標運動強度進行鍛煉。
來源:《大眾健康》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