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的鐘先生患乙型病毒性肝炎12年了。近半年來,他總覺得困乏、腹脹、尿頻。以為是肝病加重,復查發現肝功能的指標都不錯,血糖值卻高達15mmol/L。因為肝炎,鐘先生一直都注意飲食和身體鍛煉,怎么會患上糖尿病呢?
肝不好也能引發糖尿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潘清蓉表示,鐘先生患上的是肝源性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繼發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臟疾病。肝臟是除胰腺外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糖調節器官。因此,如果肝臟功能受損,糖調節功能也會下降,具體表現為糖耐量減低(介于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中間狀態)或糖尿病。相關研究顯示,有50%—80%的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糖耐量減低,20%—30%最終發展為糖尿病。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的“三多一少”癥狀,而主要表現為腹脹、乏力、食欲不振等典型的肝病特征。有患者雖有口渴、多尿的癥狀,但常被歸結為使用利尿劑所致,這種情況多見于肝硬化腹水患者。從指標來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特征是空腹血糖正?;蚱?,而餐后血糖顯著升高。一般為空腹血糖<7mmol/L和(或)餐后2小時血糖≥11.1mmol/L,或口服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11.1mmol/L。
肝源性糖尿病宜早用胰島素
河南省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康誼說,肝源性糖尿病癥狀不典型,臨床上易誤診。肝源性糖尿病的確診需要排除垂體、胰腺、腎、甲狀腺疾病導致的繼發性高血糖癥以及利尿劑、糖皮質激素、降壓藥等藥物引起的糖代謝紊亂。
肝源性糖尿病多發生于老年男性,無糖尿病家族史,大部分患者糖尿病發生在慢性肝病數年后。糖尿病輕重與肝損害程度成正比。因此,急性重型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應重視血糖檢測。
輕度肝源性糖尿病無需藥物治療,主要依靠飲食控制,輔以運動療法來促使血糖恢復正常。中度以上的肝源性糖尿病需予以藥物治療,可盡早給予胰島素,但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藥。因為口服降糖藥大都存在肝細胞損害作用,而胰島素不但能有效降低血糖,還有利于肝細胞修復。
胰源性糖尿病常存在合并癥
除了肝源性糖尿病,還有一種糖尿病也容易被誤診——胰源性糖尿病。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玲表示,胰源性糖尿病是一種繼發于胰腺外分泌疾病的特殊類型糖尿病,多見于胰腺炎、胰腺腫瘤、創傷或胰腺切除后,在糖尿病患者中占比為5%—10%。和1型、2型糖尿病相比,胰源性糖尿病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具有其獨特的胰腺內、外分泌損傷的特點。
胰源性糖尿病患者常血糖波動幅度大,易發生低血糖,被稱為脆性糖尿病。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胰源性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吸收障礙,多種脂溶性維生素以及鈣、鎂、鋅等礦物質缺乏。
對于已經發生胰源性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調節以及藥物治療,并強調個體化治療。(整理/曹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