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氣溫越來越低,因關節痛得厲害就診的患者明顯增加。很多患者都以為關節疼痛與濕冷氣候有關。但其實,關節究竟哪里痛,怎么痛,可能是因為不同病癥,要用不同的治療方式。
關節痛有很多原因
很多患者這里痛、那里痛,就自己歸結為風濕、類風濕,甚至認為是關節炎。其實,風濕病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大組疾病,常見的風濕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紅斑狼瘡、痛風等幾十種。類風濕關節炎是風濕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因此類風濕導致的關節痛也更為常見。
但關節痛不一定就是類風濕關節炎。關節痛可因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風濕)、類風濕,還可因痛風、骨關節炎、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等,它們表現并不相同,治療上也有很大區別。類風濕的關節痛多發生在小關節,即手指、腳趾,也可殃及全身關節。相比于痛,類風濕的腫脹更為嚴重。痛風的關節痛則多發生在大腳趾、踝關節、膝關節,主要是很痛,也有明顯腫脹、關節發燙的表現。但這種痛來得快也去得快。骨關節炎是由骨質疏松引起的軟組織破壞,它的痛是走路時痛,走得多、勞累時痛,休息一下會緩解。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導致的關節痛表現與類風濕相似,但并不嚴重。強直性脊柱炎的痛集中在脊椎和骶髂關節,主要在腰背,晚上、早起時痛,活動后緩解。
晨僵是類風濕早期癥狀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初期,患者常感覺關節疼痛,晨起時關節僵硬,持續1小時以上才能活動自如。發病關節通常是對稱的,常見于近側指間關節、雙手掌指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肘關節等。有的患者甚至會出現發熱、疲勞無力、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手足盜汗、全身不適感等癥狀。
類風濕關節炎有患病高危風險測試,如可以進行簡易版的握力測試——測試者手握筷子,另一個人抽筷子,看筷子能不能被抽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發生僵硬時,會表現為手握不住。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段握力正常值不同,因此到醫院進行專業握力器測試可以幫助判斷是否有患病危險。類風濕關節炎還常表現為手部關節有壓痛感,疼痛位置處于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和腕關節。用力按壓各關節,疼痛部位超過3個,手腕和小臂彎曲不到90度且伴有疼痛,也可能有類風濕關節炎患病高危風險。另外,通過血液檢查也可以做出早期診斷。
治療風濕少信“偏方”
如果患上風濕病,診斷后該如何治療呢?
風濕病疾病種類很多,治療措施也不盡相同,但都應該早日診斷、早期治療。總體來說,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一般治療包括改變生活方式、鍛煉以及理療等。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慢作用抗風濕藥以及生物制劑等。
類風濕關節炎目前無法根治,患者不要相信所謂的偏方,要定期在專科醫生處隨訪治療。早期在風濕專科醫生指導下規范隨診治療,大部分患者能得到良好控制,病情控制后可逐漸減量藥物,少數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有可能慢慢全部停藥;但要注意的是,患者切不可擅自停藥。(山東省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骨科主任 王金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