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營養治療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在2021 EASD大會上,挪威的Anne-Marie Aas教授為大家梳理了EASD糖尿病和營養學組即將發布的《糖尿病飲食營養治療指南》要點。日本的Daisuke Yabe教授則從東西方人種的差異,結合最新的證據給出了適合亞洲人的糖尿病飲食管理建議。快隨小編一睹為快吧。
即將發布的EASD《糖尿病飲食營養治療指南》要點
01
對碳水化合物攝入的推薦
攝入各種碳水化合物都是可以接受的,建議適量攝入膳食纖維、脂肪和蛋白質( -中度)
不推薦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如生酮飲食)( -中度)
應該鼓勵患有TIDM、T2DM或糖尿病前期患者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天然食物( 高度)
膳食纖維攝入量應每天>35 g( -中度)
輕加工的全谷物、蔬菜、豆類、種子、堅果和鮮水果應該被推薦作為膳食纖維的來源( -中度)
當僅從飲食中獲取不足時,可以考慮添加纖維豐富的食物和纖維補充劑( -中度)
02
對于膳食脂肪的推薦
03
對蛋白質攝入的推薦
對于體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
對于eGRF>60ml/min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有減肥需求,短期內蛋白質攝入量可占總能量攝入的23%~32 %。蛋白質攝入量與體重減輕及HbA1c的改善關系不大( 低度)
對于中度糖尿病腎病患者,建議低蛋白質飲食,蛋白攝入量約占每日總能量攝入10%即可( 低度)
04
糖尿病飲食模式的初步建議
建議綜合多種飲食模式:
有證據支持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及減重的飲食模式:
地中海飲食( -中度)
素食( -中度)
DASH飲食( 低度)
強調堅果和豆類的飲食模式( -中度)
中度推薦地中海飲食預防心血管疾病,其他飲食模式低度推薦
適合亞洲人群的糖尿病飲食建議
亞洲的糖尿病人群占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的40%。因為東亞人胰島β細胞功能儲備有限,不能彌補輕度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所造成的損失,所以比西方人群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1]。因此,雖然美國是全球肥胖比例最高的國家,但糖尿病的發病情況卻遠不如亞洲國家嚴峻。
研究發現GIP和GLP-1可以葡萄糖依賴性地刺激胰島素分泌,改善餐后血糖漂移。但是,與高加索人相比,日本人對GLP-1反應相對較弱[2,3]。這樣導致了東亞人群有相對更難以控制的餐后血糖。
有趣的是,研究發現不同飲食類型對于GLP-1分泌影響不同。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吃米飯前先進食魚或肉能夠刺激GLP-1分泌,進而改善攝入米飯后的餐后血糖漂移[4](見下圖)。同一項研究還顯示先食用魚和肉對促進GLP-1分泌作用不分伯仲,但肉類對GIP分泌的促進作用更佳[4]。
研究者在進食米飯前再加入蔬菜,結果發現:蔬菜和魚肉結合除了可以刺激GLP-1和GIP分泌,還能延緩胃排空,而這是蔬菜單獨食用時并沒有的作用。因此,研究者得出結論:在進食米飯前,先食用蔬菜和魚或者肉有助于改善餐后血糖漂移[4]。
事實上,這并不是唯一一項針對T2DM患者進食次序的研究,另外一項RCT研究也證實注重膳食順序的飲食教育對控制HbA1c和體重是有效的[5]。在糖尿病前期人群當中進行的研究也發現一定的進食順序能抑制能量攝入,降低體重,有助于預防糖尿病[6]。
綜上,結合東亞人群的特殊體質,這項來自日本的研究告訴我們,除了關注飲食內容,進餐的順序也很重要,建議糖尿病患者或肥胖人群可以先吃菜和肉,再吃米飯。
結語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的基石,飲食營養治療的目標是在提供全面營養的同時可以幫助患者更有效地管理血糖。即將發表的EASD飲食指南并沒有推薦某種特殊類型的糖尿病飲食,因為只有均衡的營養攝入才能給糖尿病患者帶來長期獲益。對于東亞人群,因為和歐美人群有著不同的體質,我們需要更多的關于亞洲人群自己的研究。日本研究提示先吃菜和肉,再吃米飯能幫助改善餐后血糖漂移,是一種適合亞洲人群的飲食策略。
參考文獻:
最新《國際糖尿病》讀者專屬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掃描左邊《國際糖尿病》小助手二維碼(微信號:guojitnb),回復“國際糖尿病讀者”,ta會盡快拉您入群滴!
(來源:《國際糖尿病》編輯部)